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宝塔 [佛学大词典]
系对佛塔之美称,亦指以珍宝严饰之塔。据法华经见宝塔品载,有七宝塔在佛陀之前由地下涌出,住于空中,有五千栏楯,千万龛室,饰以无数之幢幡,并悬垂璎珞、宝铃等;诸幡盖系以金、银、琉璃、车渠、码瑙、真珠、玫瑰等七宝合成,且塔之四面皆出多摩罗跋栴檀之香。[法华经序品、洛阳伽蓝记卷二胡统寺、佛祖统纪卷四十一]
宝华太子 [佛学大词典]
即宝华佛。大智度论卷九(大二五·一二四下):‘宝华佛生时,一切身边有种种华色光明,故名宝华太子。’
宝卷 [佛学大词典]
为一种由唐代‘变文’直接衍生之讲唱文学。约产生于宋元之际,而流行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至清末民初。宋真宗时,明禁僧侣讲唱变文,变文乃变成‘谈经’、‘说经’、‘说参请’等形式,亦即讲唱变文之变相发展,宝卷亦因之应运产生。宝卷之结构内容与变文大同小异,大多采用通俗易晓之语言,配合音乐,加以讲唱,以求通俗化。其所讲唱者,有以因果报应、佛道故事为主之佛教宝卷,亦有以民间故事、神道故事等为主之非佛教宝卷。相传香山宝卷为最初者,系由宋代普明禅师所作。而实际可考者,以香山宝卷、销释真空宝卷、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为最早。佛教之宝卷,可分为劝世经文与佛教故事二类。初期似以劝世经文为多,故宝卷往往被称为经。如药师本愿功德宝卷,即是全演药师本愿经而不细述故事。非佛教之宝卷,较著名者有珍珠塔宝卷、孟姜女宝卷、英台宝卷等。叙述佛教故事之宝卷甚为民间所欢迎,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即为最佳之例证。另有目连宝卷(异于升天宝卷)、香山宝卷、刘香女宝卷、鱼篮观音宝卷、妙英宝卷等,或叙述菩萨修道度世,或言民间善男信女修行之经过,于妇女最具影响力。‘宝卷’一词,仅为此类书之总称,其个别之书名,未必有宝卷二字,有单称‘卷’、‘经’者,亦有称为真经、科仪、宝忏、宝传者。宣讲宝卷,称为‘宣卷’。宣卷之时,必先焚香请佛,含有浓厚之宗教色彩,而异于一般之讲唱弹词。宝卷之体例,以韵文为主,以散文为补充说明。通常每本分为二十四品,每品中又穿插下列四部分:(一)仪式部分,开头与结尾均须焚香迎请、恭送佛菩萨神灵,此时所唱之偈赞有开经偈、焚香赞、收经偈。(二)说白部分,于每品之韵文前,以口语化之散文说白。(三)吟诵部分,为宝卷之常体,一般多用七言或十言之韵文吟诵之。(四)歌唱部分,以词牌或曲牌谱曲,加插于每品之中或每品之末。较常用者有驻云飞、黄莺儿、山坡羊、雁儿落、傍妆台等曲牌,或配以梆子腔、十字乱弹调,以便于诵唱。宝卷往往被用作民间秘密宗教、秘密结社之组织工具,如明代白莲教、罗教、弘阳教、闻香教等民间宗教均以宝卷作为奉持之经卷,故宝卷之流传经常遭受政治力量之禁压。现存之作品不多,据近人之搜集,总数约仅百本而已。[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宝卷の研究(泽田瑞穗)]
严王品 [佛学大词典]
全称妙庄严王本事品。法华经卷七第二十七品之品名。收于大正藏第九册。记述过去云雷音宿王华智如来之世时,有一妙庄严王(梵S/ubhavyu^ha ),因得二子之导引以成佛,乃精进修行法华经。上记之妙庄严王即华德菩萨,二子即药王、药上二菩萨。
劝信诫疑 [佛学大词典]
佛法以信为能入之要门,亦为道之根源,故劝信而诫禁疑惑。旧华严经卷六十谓,闻此法而生欢喜,信心无疑者,能速成无上道。新华严经卷十四(大一○·七二中):‘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日本净土真宗尤以信心为正因,能得报土往生与否,由信、疑而定,故劝诫特为殷切。
鲸音 [佛学大词典]
比喻梵钟之声。祖庭事苑卷四(卍续一一三·六○下):‘物类相感志云:海岸有兽曰蒲牢,而性畏鲸鱼,食于海畔。鲸或跃,蒲牢则鸣,声如钟。今人多状蒲牢兽形施于钟上,斲撞为鲸而击之;鲸本无声,因鲸跃而蒲牢鸣,故曰鲸音。’
愿文 [佛学大词典]
修善作福之际,告白发愿意趣之文辞。又作祈愿文、发愿文。如于建寺塔、造经像、设斋、修法等之时,记述施主发愿之文。此风起源甚早,我国南北朝时之小铜像,其光背或台座等,有为死亡之亲族追荐功德而刻之造像记即属愿文之一种。广弘明集中收录之愿文颇多,如千僧会愿文(沈约)、周经藏愿文(王褒)、北齐辽阳山寺愿文(卢思道)等。又若于结愿之日唱诵愿文,则称为结愿文;愿文如以偈文简述者,称为咒愿文。[出三藏记集卷十二]
难势 [佛学大词典]
指问难、异义之气势。法华文句记卷十下(大三四·三五○中):‘近见秀公法华圆镜,广立难势,不越先规;今攒旧闻,兼资后见,总别救之,亦八不可。’[续高僧传卷九僧粲传]
难中之难 [佛学大词典]
谓极难之事;比喻信受无上妙法之至难。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九上):‘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离系果 [佛学大词典]
梵语visam!yoga-phala。又作解脱果。五果之一。由慧之简择力而断诸烦恼,远离有漏法之系缚,证得择灭无为之涅槃果位,称为离系果。俱舍论卷六(大二九·三五中):‘由慧尽法,名离系果;灭故名尽,择故名慧,即说择灭名离系果。’[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一、入阿毗达磨论卷下、顺正理论卷十八]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