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义分通 [佛学大词典]

南山四分律宗所说。四分律之本位虽为小乘,然有一分通于大乘。求其义于本律,凡有五处。以此五处之义,知分通于大乘,称为五义分通。即:(一)沓婆厌无学,四分律卷三载,有沓婆罗子阿罗汉,思惟此身无常,生灭而不坚固,欲求牢固之法,欲以己力供养于僧。即厌无常生灭之三乘身,求菩萨之法,回心于大乘,修利他之行。(二)施生成佛道,四分僧戒本有回向文(大二二·一○三○下):‘我今说戒经,所说诸功德,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由‘皆共成佛道’一语,知非小乘。(三)相召为佛子,四分律卷一序中有‘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等语,小乘戒中常称僧众为比丘,梵网经卷下所说之大乘戒中乃称佛子。今以佛子之称呼召,故知其意在大乘之佛道。(四)舍财用非重,此于忏悔舍堕罪时,先向僧众舍出其所犯之财体(如赃物等),而后行忏悔之法,僧众一旦没收其财物,忏悔之后,复以之还于本人。四分律宗虽不还于本人,而于僧中用之,亦仅结突吉罗之轻罪,不成偷盗之重罪。此因忏悔之人既已诚心舍出,则彼之财物即非彼之所有,是为以意业为主之大乘义。 (五)尘境非根境,谓色声等之尘境为眼识等之所识知,而非眼根等之所晓了。四分律卷十一释小妄语戒中,有‘见者眼识能见,闻者耳识能闻,触者三识能触,鼻识、舌识、身识,知者意识能知’等语,非同小乘有部之以根见为正义,乃为大乘识见之义。[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下、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一、济缘记卷三下]

上一篇
五当召
下一篇
五义平等
五当召 [佛学大词典]
蒙语‘召’字,意即寺。位于绥远包头东北约五十公里之五当沟中。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面积两万多平方公尺,依山而建。墙上柱壁镀金箔,黄瓦朱栋,飞檐画梁,藏有不少经书,惜在中共文革时遭受破坏。其建筑可分:(一)阿仑独宫,建于嘉庆五年(1800),为筑于斜坡上之宫殿,形势险要,殿中四壁满绘佛像,玲珑精妙。(二)洞阔尔独宫(广觉寺),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赐名‘广觉宫’,正门有汉满蒙藏等文字雕塑之匾额。(三)洞阔尔活佛府庙,为活佛之寝宫、办公室。(四)日木伦独宫,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本寺之最后建筑物。(五)却依拉独宫,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殿内有高十公尺之佛像。(六)苏吉秘独宫,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全寺最大之建筑物,往昔全寺集会皆在此举行,宫殿金碧辉煌。
五瓶灌顶 [佛学大词典]
又作瓶水灌顶。密教以五瓶之水灌于行者之顶上,表受者得五智如来之智慧。行灌顶仪式时,五瓶应先经五佛印言加持,而后由大坛移置正觉坛,灌五瓶之水于受者之头顶。(参阅‘五瓶’1167)
五瓶智水 [佛学大词典]
为密教修法中,用以表示五佛智之五瓶香水。修法时,于大坛中央及四隅分别安置五个宝瓶,瓶中香水象征五佛之智水,行灌顶之法时,即以瓶水灌于受法者之顶。(参阅‘五瓶’1167)
五义平等 [佛学大词典]
心王与心所互相对应作用(相应法),共有五义,即:(一)所依平等,如心王依眼根,心所亦依眼根;此乃两者依于相等之事物。(二)所缘平等,指心王与心所所取之对象平等。(三)行相平等,指心王、心所中显现之对象的形态平等。(四)时平等,心王与心所同时作用,故称时平等。(五)事平等,心王与心所作用时,乃一个心王与同一种类之心所起作用,并非同时有两个以上的心王或心所。亦有主张除去行相平等,而说四义平等者。[俱舍论卷四]
五叶 [佛学大词典]
指禅宗五代或五家。禅宗初祖菩提达磨传法偈(大五一·二一九下):‘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说五叶表示五代,指禅宗经五传至六祖慧能而得发扬其正法。另一说则以五叶表示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等五派,即达磨对于五家分派之谶语。[景德传灯录卷三]
五葬 [佛学大词典]
五种葬法。指土葬、火葬、水葬、野葬(置死尸于山野)、林葬。其中,或称林葬为野葬;或视林葬为弃葬,即将死尸弃置于林地,任鸟兽啄食。(参阅‘葬’5593)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