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百科
58hv
手机版
查快递
首页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古诗诗集
故事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大全
反义词大全
繁体字在线转换
汉字转拼音
五笔查询
部首查询
结构查询
五行查询
英语单词查询
笔画查询
数字大写
邮编查询
区号查询
在线翻译
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
查询
佛学大词典可以免费佛学词典在线查询、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
梵天女 [佛学大词典]
梵名Brahmi^ 。音译没罗歌弭、末罗呬弭、末罗弭。即梵天之妃。亦有列为七母天之一。又作梵天妃、梵天后。大日经、大日经疏多称大梵明妃。为密教胎藏界外金刚院之列众。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右手屈臂握拳,左手屈臂当胸,持莲花。梵天离欲清净,应无后妃,于密教中称妃,系表主梵天女性之德。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中,与大梵天共位于第三重东方。[大日经义释卷七、卷十、胎曼大钞卷七、秘藏记](参阅‘大梵天’850)
梵天 [佛学大词典]
梵名Brahma^ 。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创造神,与湿婆( S/iva)、毗湿奴(梵Vis!n!u )并称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三大神。据摩奴法典所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头,其一头传为湿婆所毁,余四头,具四手,分别持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佛教将其列为色界之初禅天。一般分为三种,即梵众天(梵Brahma -pa^ris!adya )、梵辅天(梵Brahma -purohita )与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总称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人民、梵辅之辅弼臣。又通常所称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称梵王,名为尸弃(梵S/ikhin )或世主(梵Praja^pati )。印度古传说中,为劫初时从光音天下生,造作万物,佛教中则以之与帝释天同为佛教之护法神。释尊曾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下降此世时,梵王为佛之右胁侍,持白拂;或谓是梵天与摩罗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长为一由延半,寿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密教将其列为十二天之一,守护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莲花、数珠,左手执军持,作唵字印,乘七鹅车,戴发髻冠。又供养大梵天之修法,称为梵天供。[大智度论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大日经疏卷五、中论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记卷四](参阅‘大梵天’850)
梁漱溟 [佛学大词典]
(1893~1988)北平人。原籍广东桂林。本名焕鼎,字漱溟。少时留心国事,曾参与革命。年二十,倾心佛法,有出家之志。二十五岁即任教于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尝亲炙于欧阳渐,对楞严经、大乘起信论多持非议。二十九岁时,思想转向儒家,遂提倡儒学,排斥佛法。三十六岁之后,倡导‘乡治运动’。中年以前之著作,颇多与佛学有关者,如印度哲学概论、唯识学与佛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等书。沦陷后一直留在大陆,始终拒绝接受马列共产主义,民国四十四年(1955)开始,中共全面展开对梁氏思想之批判运动。
曹溪正宗源流颂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清代临济宗僧石源机云撰,行素校定。清代刊行。系详细记录自六祖慧能至石源机云历代禅师之法嗣传承,并以各师之机缘略传为中心,辑录彼等之语要。
曹植 [佛学大词典]
三国时代魏之文人,为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字子建,谥号‘思’,故称陈思王。十岁能属文,以其文才横溢,为武帝所钟爱;然文帝立,忌其才,欲加害,曾令七步作诗。初封东阿王,后改封陈王。与文帝之子(即明帝)亦不和,失意郁忿而薨。曾游鱼山,闻空中梵天之响,乃配合汉曲制成梵呗;又删治太子瑞应本起经,作四十二契之声明(即有关偈颂等讽诵吟咏之学),流传于刘宋、南齐之时,被尊为中国佛教声明之祖。并著有批判道教之书‘辩道论’,皆收于广弘明集。(参阅‘梵呗’4635)
曹山三然灯 [佛学大词典]
为唐末曹洞宗之曹山本寂禅师所说之三种修行境界。又作三然灯。然灯,指然灯佛,为过去佛之一,释尊于过去世之‘因位’,尚为菩萨身时,曾从然灯佛受得最初成佛之记别,经典中多处记载此一本生故事,故‘然灯佛’一称,亦常含有‘授记成佛’之意味,在此亦比喻人人本具之佛性。(一)未见然灯佛前,分为二种:(1)对自己本具之佛性尚无回向返照之作用,故不知所谓之‘本分事’(即本来面目)。(2)虽能回向返照,了知自己本分事,然并未进一步去修行。(二)见然灯佛后,虽已知自己本具之佛性,然却沉湎于言语声色等六尘之障碍,乃至是非有无等之分别见解,如此亦不得授记。(三)正然灯,即正体悟本具佛性时,必忘却身、心、识、情等妄念之作用,而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一切时皆无有间断,如此方得以授记,安住于本来面目之境界。[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人天眼目卷四]
教观二门 [佛学大词典]
教相门与观心门之并称。全称教门观门。简称教观。为天台宗就教义理论与修行实践方法而分判之二门。佛教圣典之各种说法,自形式、内容等观点加以分类、整理、批判,而穷究其真髓,属于一己思想体系之理论,称为教相门;为体验其真髓之修行方法,或讲说要谛之实践,则称为观心门。如论教义之相状差别而分五时八教等,即为教相门;心观一念三千、一境三谛之理的实践法,即为观心门。此二门犹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天台宗为维护教义之纲格,倘若偏袒其中任何一方,即必须随时加以警戒,如天台三大部著述中,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二部主说教相门,傍及观心门;摩诃止观则主说观心门,傍及教相门。此外,法相宗称教相与观道,密教称教相与事相,日本净土真宗称教相与安心,凡此皆为表示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之词。[四教义卷一、教观纲宗释义卷上、法华玄义卷八下]
授学无学人记品 [佛学大词典]
为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九品。于正法华经称为‘授阿难罗云决品’。为法华三周说法之因缘周。佛于此品授记阿难、罗侯罗,及学、无学二千人。声闻乘四果中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称为学人;阿罗汉果,称为无学人。彼等闻往昔之因缘,初回小乘心,发无上菩提心,故佛授彼等当来成佛之记别。(参阅‘三周说法’560)
授决集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日僧圆珍着。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系撰者为弟子良勇,于有关天台之要义,排除诸师异解,提示正义。本书之编撰,系收集撰者来唐时由天台山禅林寺良谞座主面授口决之记录,与平常所记载者,共五十四项,成为日本天台宗寺门派之根本教典。于同派中,极受尊重,且成为最秘师相承之血脉谱。书中收有圆珍之草稿本一卷、清书本两卷之真笔迹、弟子悟忍书写本两卷等。本书向为日本寺门派于授天台法华宗传法印信时所用之秘诀,故多称之为秘卷,而讳称授决集。
掩土 [佛学大词典]
通称土葬。即全身埋葬于土。掩土之法,掘地作窖,切石铺底,且随龛样侧立,其畔岸涂以泥粉,塞其孔隙,深埋后,立石浮图而为表。又与‘掩圹’同义,圹为墓穴;掩圹,即死者入墓以土掩覆之意。[禅林象器笺丧荐门、空华日工集卷四、小丛林略清规卷中送丧仪]
«
1
2
3
4
5
6
7
8
...
998
999
»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