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作法 [佛学大词典]

因明用语。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成立之因明论式。又作三分作法。略称三支、三分。乃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唯设宗、因、喻三段之推论式。(一)宗,又称所立(梵sa^dhya ),为议论之主题,乃即将被论证之命题。如言‘声是无常’是。宗由主词与宾词组成,主词又称有法(梵dharmin )、所别(梵vis/es!ya )、前陈;宾词又称法(梵dharma )、能别(梵vis/es!ana )、有相(梵lin%gin )、后陈。凡因明之规则,主词与宾词须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共同认可。联结此两语以立一论式时,始生两者间之议论,借因、喻之力以图成立其主义。 (二)因,即能立(梵sa^dhana ),为论证之根据。如云‘所作性故’是。因具有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三相,此为因必备之条件,新因明之根柢。(1)遍是宗法性(梵paks!a -dharmatva ),规定宗之主词与因之关系,即后者之范围必包摄(大于)或等于前者。(2)同品定有性(梵sapaks!e vidyama^nata^ ),规定宗之宾词与因之关系,后者包摄前者,或与其‘外延’全体相等。外延,此处指适用于某一概念相同属性之全部范围。故知‘因’须包含宗之宾词,或与宾词相同属性之全部范围相等,始构成因之条件。(3)异品遍无性(梵vipaks!e na^stita^ ),系与同品定有性相反之规定,即与宗之主词及宾词相违之异品应全无关系。故知同品系从正面推断以证成所立之宗,而异品则从反面证成所立之宗。 (三)喻,为议论根柢之一般原理,表示立、敌共认之真理,相当于论理学之大前提,由喻体及喻依组成。喻体为一般之真理,喻依为其实例。喻又分同喻、异喻。同喻为宗论证之积极基础,异喻为其消极基础。 今举具备三支作法之论式如下:声是无常(宗,第一支),所作性故(因,第二支),见诸所作皆无常,譬如瓶等(同喻),诸常住皆非所作,譬如虚空(异喻,以上第三支)。 古因明五支作法与三支作法之关系,三支作法系五支作法之前三支作法,五支为宗、因、喻、合、结,三支作法即将‘合’支归摄于喻体,将‘结’支归摄于宗支。如是将五支作法之归纳性质导向于三支作法之演绎性质,近似西洋论理学之三段论法,表示论理学之意义更进一步。今试将三支作法与三段论法作一比较,论式分三段彼此相同,又三段论法结论宾位之概念,即有大概念之前提,称大前提,此同于同喻合作法之喻体;其结论主位之概念,即有小概念之前提,称小前提,与因同;其结论,与宗之性质相同。然三支作法为立敌互相往复问答,以悟他论证为目的,故用宗、因、喻之次第;三段论法以考究自己思想之运用法则为目的,以推理为主,故用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之次第。此外,于因明可用异喻之方法检查同喻之正否,三段论法全阙,又未见喻依。[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因明论疏瑞源记](参阅‘五支作法’10 69、‘因明’2276)

上一篇
三支
下一篇
三方便
三支 [佛学大词典]
(一)因明用语。为三支作法之略称。系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而成立之因明论式。(参阅‘三支作法’534)(二)指东汉、三国时代之名僧支娄迦谶、支亮、支谦。历代三宝纪卷五(大四九·五八下):‘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三心 [佛学大词典]
指三种心。(一)为往生净土而发之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相当于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之‘至心、信乐心、欲生心’。有关三心之解释,异说殊多。净影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谓,诚心者,起行不虚,实心求去;深心者,信乐殷至,欲生彼国;回向发愿心者,直尔趣求,说之为愿,挟善趣求,说为回向。善导之往生礼赞偈则谓,至诚心者,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此三业必须真实;深心者,即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之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回向发愿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此外,迦才之净土论卷上、智光之往生论疏、知礼之观经疏妙宗钞卷六等,均以此三心等同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直心、深心、大悲心,均系于十信之终心所发者。[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翻译名义集卷十一、念佛三心要集、念佛名义集卷中](二)十信成就菩萨所发之直心、深心、大悲心。(一)直心,指正念真如之心。(二)深心,指乐集一切诸善行之心。(三)大悲心,指欲拔一切众生苦之心。系大乘起信论所立,与维摩经卷上佛国品所说之直心、深心、大乘心同。[净土论卷上(迦才)、华严经疏卷十八](三)初地以上菩萨所发之真心、方便心、业识心。(一)真心,又作超越心,即根本无分别智之心。(二)方便心,即以后得智利益众生之心。(三)业识心,即生起根本、后得二智时,尚留之微细生灭之心。[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下](四)凡夫所未能祛除之起事心、依根本心、根本心。(一)起事心,四住地所起烦恼粗强,能起业事,障蔽佛之化身之心。菩萨修习伏结之道,伏除此心,故得化身。(二)依根本心,依无明之根本而起四住地惑之心。此心障蔽佛之报身,菩萨修习断结之道,断除此心,故得报身。(三)根本心,以四住烦恼为本之无明地之心。此心障蔽佛之法身,菩萨修习胜拔道,灭除此心,故得法身。宗镜录卷八十九将此三心依次配于前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大乘义章卷十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五)圣者必须断灭之假名心、法心、空心。(一)假名心,执着实我之心,乃外道之见。 (二)法心,执着实法之心,乃小乘有部之见。(三)空心,执着我法二空之心,谓此心灭时,诸业烦恼即永不起而得入涅槃。[成实论卷十一假名品](六)十地之每一地各有入、住、出等三心。(一)入心,入地未久住时之心。(二)住心,久住而住地盛时之心。(三)出心,临久住之末,渐近后胜位之心。[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本]
三尹 [佛学大词典]
明末清初僧。湖南平江人,俗姓李。生卒年不详。少入学堂,名闻乡里。及长,值甲申(1644)之变,投身义军,转战有年,后因败覆,入山为僧,游化南北,十有余年。康熙初年返里,值三藩乱作,大军会剿,闾里骚动,师愍之,至长沙谒安亲王,恳禁暴掠,民始得苏。众感其德,尊为护国禅师。晚岁结茅于星岳山中,民为创建精舍,号为栖贤林。后无疾而终,世寿七十余。
三方便 [佛学大词典]
巧用诸法,随机利物,称为方便。据净名经疏载,方便有三:(一)自行方便,谓佛及四十一位菩萨于心内自证不思议真俗二谛之理。(二)化他方便,谓藏、通、别三教及圆教有门所明诸菩萨不断烦恼,照界内、界外,而以种种法门度化众生。(三) 自他方便,合前述自行、化他二种方便,称为自他方便。
三日斋 [佛学大词典]
又作见王斋。人死后第三日,亲人为设斋食以招请供养僧尼,称为三日斋。[释氏要览卷下、禅林象器笺饮啖门]
三止 [佛学大词典]
(一)指天台宗针对空、假、中三观所立之三种止行。即:(一)体真止,乃针对空观而立。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者,称为体真止。以其彻达因缘和合诸法空无自性,故能止息一切攀缘妄想而证空理;空即是真,故称为体真止。若达此境地,则发定、开慧眼,能见第一义,成就真谛三昧。(二)方便随缘止,又作方便止、系缘守境止。乃针对假观而立。菩萨随缘历境,心安于俗谛而不动,称为方便随缘止。盖菩萨知空非空,故能善巧方便,随缘分别药病,以教化众生,并安于俗谛,心不为外境所动。此能开法眼,成就俗谛三昧。(三)息二边分别止,又作制心止。乃针对中观而立。指不分别生死与涅槃、有与无等二边之相。盖前述之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俗,俱不合于中道。既知真非真,则为空边寂静;知俗非俗,则为有边寂静,亦即息真俗二边而止于中谛。若达此境,则发中道定,开佛眼,成就中道三昧。[小止观证果章、摩诃止观卷三上](二)法华经方便品中,有佛三止、舍利弗三请之记载。(参阅‘三止三请’535)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