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病相 [佛学大词典]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载,修禅定者,若善识病源,能明四大、五脏、五根等三种病发之相,善加调治,则身心安隐,不废修业。(一)四大增动病相:(1)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2)水大增故,痰阴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3)火大增故,煎寒壮热,肢节皆疼等诸患生。(4)风大增故,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生。 (二)五脏生患之相:(1)若患从心生,身必寒热,口中常燥。(2)患从肺生者,身体胀满,四肢烦疼,兼之鼻塞。(3)患从肝生者,愁忧嗔恚,头痛眼疼。(4)患从脾生者,通身游风,习习痒闷,饮食失味。(5)患从肾生者,咽喉噎塞,腹胀耳满。 (三)五根中患相:(1)眼或赤或疼,昏花翳闇,是为眼患。(2)耳或痛或聋,或嘈然作声,是为耳患。(3)鼻塞及流浓涕,是为鼻患。(4)舌或疮或硬,饮食失味,是为舌患。(5)四体卒痛,百节酸疼,是为身患。

上一篇
三种香
下一篇
三种神变
三种香 [佛学大词典]
指由树之根、枝、花所制成之世间三种香。据戒德香经载,此三种香唯顺风时得闻其香,逆风则不闻;阿难乃思惟欲寻较此三者更殊胜之香,能不受风向影响而普薰十方,遂请示于佛。佛告之以守五戒、修十善、敬事三宝、仁慈道德、不犯威仪等事,若能持之不犯,则其戒香普薰十方,不受有风、无风及顺逆之影响,此戒香乃最清净、无上者,非世间众香所能比。(参阅‘戒香’2911)
三种重罪 [佛学大词典]
为密宗所立之三种重罪。即:(一)退三昧耶,谓受法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二)破三昧耶,谓已受密法之行者,对密藏产生疑谤。(三)越三昧耶,又作越法罪。即未经允许而恣意见闻者。[瞿醯经卷下、大日经疏演奥钞卷一]
三种相 [佛学大词典]
(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以标相、形相、体相为三种相。(一)标相,标即表,如见烟即知是火等。(二)形相,指长短方圆等形状。(三)体相,体即体质,如火以热为体质。(二)大智度论卷一以假名相、法相、无相相为三种相。(一)假名相,谓世间一切事物及众生以众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皆无自性,虚假不实;众生迷故,于此假名起执取相,故称假名相。(二)法相,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俗眼观之,则见是有;以慧眼观之,则见是无;众生迷故,于此等诸法起执取相,故称法相。(三)无相相,远离上举之假名相、法相,但有无相;众生迷故,又于无相之中,起执取相,故称无相相。(三)成实论卷十二以发相、制相、舍相为三种相。(一)发相,心昏沉时,用精进之行以策发之,称为发相。(二)制相,心掉举时,用寂静之法以禁制之,称为制相。(三)舍相,心若不沉不散时,即舍去上举之发、制二相,称为舍相。
三种神变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种示导、三示现、三神足。据大宝积经卷八十六载,如来有三种神通变化,即:(一)说法神变,如来以无碍大智了知众生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现一切神变而为说法。(二)教诫神变,如来教诸弟子应作、不应作、应信、不应信、应亲近、不应亲近、杂染法、清净法等,现诸神变而为教诫。(三)神通神变,如来为调伏憍慢众生,或现一身而作多身,或现多身而作一身,山崖石壁出入无碍,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或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以诸种神变调伏众生。
三种鬼神魔 [佛学大词典]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载,魔能现诸形相,恼乱修行,障蔽禅定;行者若不善分别以祛除之,则使魔得其便,而致身心恐怖,有妨精进。(一)精媚鬼,此鬼由精灵变化而厌媚于人,以十二时中子鼠丑牛等兽为种种相,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相恼乱行人,各当其时而来。若多卯时来者,必是狐兔之类,说其名字,精媚即散。余时来者,类此可知,呼其名字,即皆消灭。(二)埠惕鬼,埠惕即恶夜叉。据摩诃止观载,拘那含佛末法之时,有一比丘,好恼乱众僧,为众摈出,遂发恶誓,常恼坐禅之人。此鬼亦作种种形貌,或如虫类缘人头面钻刺之状,或抱持于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来恼行人。行者应即觉知,且暗中呵骂彼鬼(大四六·五○七上):‘我今识汝,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兼诵戒律以除却之,彼鬼即便退去,无能恼乱。(三)魔罗鬼。魔罗,梵语ma^ra,意为能夺命。此鬼能夺行人智慧之命,多作三种形相,恼乱行人,即显现丑色、恶声等可畏五尘及虎、狼、狮子、罗刹等违情之相,或现美色、娇声等可爱五尘及父母等顺情之相,或现寻常所见五尘等非违非顺之相。以上三相,或令怖畏,或令爱着,皆能动乱行人之心,使禅定不得显发。
三种常 [佛学大词典]
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以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为具有恒常性之三法。即:(一)本性常,谓法身本性常住,无生无灭。(二)不断常,谓报身常依法身,无有间断。(三)相续常,谓应身于十方世界没已,复现化无穷。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