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佛学大词典]

近代于敦煌发现之佛教俗曲韵文文献,系流行于唐代之佛教俗曲之一。系以我国划分一日时间之十二支为单位,其文体形式,依相同之字句格式,每一时辰作一首或数首曲,再汇集成篇,此类形式,即称‘定格联章’。其字句格式多数为三、七、七、七之体例,亦有三、五、五、五之体例,例如:‘食时辰,努力早出尘;莫念时时苦,早取涅槃因。’十二时有多种:禅门十二时、太子十二时、法体十二时、法界十二时、圣教十二时、维摩五更转十二时、天下传孝十二时等。

上一篇
十二宫
下一篇
十二真如
十二宫 [佛学大词典]
天文占星之法。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列其名目及形像,与宿曜经中之名大同小异。为月天之眷属,即太阳分有狮子宫、女宫、秤宫、蝎宫、弓宫、摩羯宫等六宫;太阴分有宝瓶宫、鱼宫、白羊宫、金牛宫、男女宫、蟹宫等六宫。十二宫各有分掌之事物以判吉凶,如太阳分之六宫,次第分掌军旅、宫房、库藏、病患,将相、刑杀之事;太阴分之六宫,掌学事、吏职、厨膳、马□、户钥、狱讼之事。又如男女宫、秤宫、宝瓶宫等三者,东行则大吉;弓宫、狮子宫西行大吉,白羊宫西行则大凶;蟹宫、女宫、蝎宫、鱼宫南行大吉,摩羯宫南行则大凶;金牛宫北行亦大凶。十二宫配以方位,分属四方,即东方为男女宫、白羊宫、金牛宫等;西方为秤宫、蝎宫、弓宫;南方为宝瓶宫、鱼宫、摩羯宫;北方为蟹宫、狮子宫、女宫。[宿曜经卷上、卷下、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二]
十二面观音 [佛学大词典]
乃指大士之化现。经轨中并无十二面观音之说。佛祖历代通载卷九(大四九·五四四中):‘尝诏画工张僧繇寒志像,僧繇下笔辄不自定,既而以指厘面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临济义玄禅师语录]
十二律 [佛学大词典]
为古乐的十二个定音器。用竹管制成,以管之长短组成高低清浊顺序排列的十二个音程。其名初见于战国时代之吕氏春秋音律篇。对以五音七声来相互衬显乐音之相对性音阶而言,十二律则系根据绝对基音以显示乐曲之调子。声明、舞乐等皆采用十二律,即以黄钟之‘宫’为绝对基音,竹管长度为九寸、圆九分,其余诸音之推求及其长度,系采我国和声法之‘三分损益法’。一般多假定黄钟为西洋音乐之中央C音,下列二表分别举示十二律之名称与五音七声之关系等(表一),及十二律在西乐键盘上之位置(表二)。上表之奇数为律调,偶数为吕调,合称为律吕。
十二真如 [佛学大词典]
亦称十二无为或十二空。即真如之十二种异名。(一)真如,真者真实,如者如常。诸法之体性真实如常。(二)法界,界者所依之义。真如为诸法之所依。(三)法性,是为诸法之体性。(四)不虚妄性,法性真实而离虚妄。(五)不变异性,法体不变不改。(六)平等性,离诸法之差别相,平等不二。(七)离生性,离生灭。(八)法定,法性常住。 (九)法住,住于真如之法位。(十)实际,极真如之实理,至于穷极之际。(十一)虚空界,理体周遍。(十二)不思议界,理体绝思虑言议,不可思议。[大般若经卷三六○](参阅‘真如’4197)
十二处 [佛学大词典]
指六根加六境。又作十二入、十二入处。处为梵语a^yatana之译,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
十二部经 [佛学大词典]
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一)契经(梵su^tra ,音译修多罗),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二)应颂(梵geya ,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三)记别(梵vya^karan!a ,音译和伽罗那),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四)讽颂(梵ga^tha^ ,音译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五)自说(梵uda^na ,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六)因缘(梵nida^na ,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七)譬喻(梵av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八)本事(梵itivr!ttaka ,音译伊帝曰多伽),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九)本生(梵ja^taka ,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十)方广(梵vaipulya ,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十一)希法(梵adbhuta -dharma ,音译阿浮陀达磨),又作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十二)论议(梵upades/a ,音译优波提舍),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诸经或称惟方广为大乘独有之经;或谓除记别、自说、方广外,余九部皆属小乘经;或谓除因缘、譬喻、论议外,余九部皆属大乘经;或有以譬喻、本生、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又有以除自说、譬喻、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惟九部与十二部二种分类中,九部之说法较为古老,但却较有力。上所谓九部经,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者,诸论亦有异说。[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印顺)]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