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菩萨 [佛学大词典]

指密教十六菩萨,有二种。(一)又作慧门十六尊。指金刚界曼荼罗羯摩会三十七尊中,阿■佛以下四方四佛之各各四亲近菩萨,特称为十六大菩萨。即:(一) 东轮阿■佛之四亲近,即金刚萨埵、金刚王菩萨、金刚爱菩萨,及金刚喜菩萨。彼等皆以持戒忍辱而成就菩提心功德。(二)南轮宝生佛之四亲近,即金刚宝菩萨、金刚光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笑菩萨。彼等皆以无执着之布施而成就福德庄严功德。(三)西轮阿弥陀佛之四亲近,即金刚法菩萨、金刚利菩萨、金刚因菩萨、金刚密语菩萨。彼等皆以正定大慧而成就智慧功德。(四)北轮不空成就佛之四亲近,即金刚业菩萨、金刚护菩萨、金刚牙菩萨、金刚拳菩萨。彼等皆以利他之精进而成就事业方便功德。[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 (二)指表贤劫千佛因位千位菩萨之十六菩萨。其十六菩萨之名,出自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金刚顶经卷一、贤劫十六尊轨。(参阅‘贤劫十六尊’6175)

上一篇
十六旒幡
下一篇
十六开士
十六旒幡 [佛学大词典]
为十六执金刚神或十六大天所建者。旒,指旌旗下垂之饰物;幡,乃旌旗之总称。于佛教,幡具有降魔延寿之福德。
十六恶律仪 [佛学大词典]
出自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指十六种恶戒。即:(一)为利养而饲养羔羊,肥而转卖。(二)为利养买羊而屠杀之。(三)为利养而饲养猪豚,肥而转卖。(四)为利养买猪而屠杀之。(五)饲养牛犊,肥而转卖。(六)为利养买牛而屠杀之。(七)为利养而养鸡,肥而转卖。(八)为利养买鸡而屠杀之。(九)钓鱼。(十)猎人。(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以离间语挑拨于人。(十五)狱卒。(十六)咒龙。从事此等恶业者为恶律仪者,乃修学佛道者所应远离。如能破坏一切众生之十六恶律仪,为众生永断如是十六恶业,则称为修戒。[北本涅槃经疏卷二十六(灌顶)](参阅‘十二恶律仪’345)
十六善神 [佛学大词典]
指守护般若经及其持诵者之十六尊夜叉善神。又作十六神王、十六夜叉神、十六大药叉将、般若十六善神、般若守护十六善神。据陀罗尼集经卷三所载之十六善神,即:(一)提头赖吒神王,(二)禁尾噜神王,(三)跋折噜神王,(四)迦毗噜神王,(五)咩窥噜神王,(六)钝徒毗神王,(七)阿你噜神王,(八)娑你噜神王,(九)印陀噜神王,(十)婆姨噜神王,(十一)摩休噜神王,(十二)鸠毗噜神王,(十三)真陀噜神王,(十四)跋吒徒噜神王,(十五)尾迦噜神王,(十六)俱鞞噜神王。唐朝金刚智绘有十六善神图(后被日僧空海携回日本),呈神王形,以释迦佛为中心,左右有文殊、普贤、法涌与阿难、玄奘与深沙大将等并列,两侧则分列十六善神,但此图所示之神名与上述所举略有不同。此外,或谓十六善神为药师十二神将与四天王。依据别尊杂记所出之十六善神像,列图如下:
十六开士 [佛学大词典]
指显教经论中普遍列举之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萨。又作十六大士、十六正士、十六贤士、十六善丈夫、十六丈夫众、十六菩萨。即贤护、宝积、星德、帝天、水天、善力、大意、殊胜意、增意、善发意、不虚见、不休息、不少意、导师、日藏、持地等菩萨。有关十六开士之名称,诸经所出略异。[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大宝积经卷一一一、无量寿经、碧岩录第七十八则]
十六资具 [佛学大词典]
指密宗行者所具有之十六种资具,即衣四种、处六种、食六种。(一)衣之四种,即:(1)粪扫衣,拾人委弃之布,洗净以制法衣。(2)毳衣,取鸟之细毛,洗净而制衣,行者无粪扫衣时得用之。(3)纳衣,以破弊之布片,缀合为衣。(4)三衣,即僧伽梨、郁多罗、安陀会等三衣。(二)处之六种,即:(1)阿兰若处,住于远离聚落之空闲处。(2)冢间,住于坟墓之处。(3)树下,坐、住于树下。(4)露地,住于露天之地。(5)常坐,即常趺坐。(6)随坐,有草地即坐。(三)食之六种,即:(1)乞食,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人之请待及僧中之食。(2)次第乞食,不择贫富,次第托钵。(3)不作余食法,于午前但作一度之正食,不作二度以上之正食;二度以上之正食,称为余食。(4)一坐食,于午前作一度之正食外,不作小食;饼、果、粥等,称为小食。(5)一揣食,又作节量食,即受一丸之食于钵中便止而不多受。(6)不中后饮水,即正午后不饮水。[大日经不思议疏卷上]
十六谛 [佛学大词典]
指印度正理学派所立之十六种认识及推理论证方式。又作十六句义(梵s!od!as/a pada^rtha^h! )。正理学派以考察十六谛乃到达解脱之要件。而龙树则于其广破经、广破论、回诤论中批判十六谛,并一一破之。十六谛者:(一)量(梵prama^n!a ),乃获得真智之方法,有现量、比量、声量、譬喻量四种。(二)所量(梵prameya),乃指知识之对象,有:我、身、根、境、觉、意、作业、烦恼、彼有、果、苦、解脱十二种。(三)疑(梵sam!s/aya ),指对所见事物之特性未明确之知,此乃推理论证之基因。(四)用(梵prayojana ),指解疑之作用。(五)喻(梵dr!s!t!a^nta ),指凡人、学者皆认可的推理论证之标准根据。(六)悉檀(梵siddha^nta ),即宗义,乃立者之主张。(七)支分(梵svayava ),乃论证之形式,即指五支作法。(八)思择(梵tarka ),指为了知事物真相,根据其原因,而行深思推理。(九)决(梵nirn!aya ),指义理之决定。(十)论义(梵va^da )。(十一)纷义(梵jalpa),指为坚守自说,用难难等不正之法。(十二)坏义(梵vitan!d!a^ ),指自无立论,而以不正之法难他人之立论。(十三)似因(梵hetv -a^bha^sa ),指似是而非之因,即不正之因,有不定、相违、问题相似、所立相似、过时五种。(十四)难难(梵chala ),乃指故意将敌者之语曲解,而非难之。(十五)诤论(梵ja^ti), 敌者颠倒同法、异法,以非难立者之正确论证,此与古因明之十四过类相当。(十六)堕负(梵nigrahastha^na ),指立者因误解、不解而致败北。[百论疏卷上之中、印度六派哲学、印度哲学史、中观佛教论考(山口益)]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