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善神 [佛学大词典]

指守护般若经及其持诵者之十六尊夜叉善神。又作十六神王、十六夜叉神、十六大药叉将、般若十六善神、般若守护十六善神。据陀罗尼集经卷三所载之十六善神,即:(一)提头赖吒神王,(二)禁尾噜神王,(三)跋折噜神王,(四)迦毗噜神王,(五)咩窥噜神王,(六)钝徒毗神王,(七)阿你噜神王,(八)娑你噜神王,(九)印陀噜神王,(十)婆姨噜神王,(十一)摩休噜神王,(十二)鸠毗噜神王,(十三)真陀噜神王,(十四)跋吒徒噜神王,(十五)尾迦噜神王,(十六)俱鞞噜神王。唐朝金刚智绘有十六善神图(后被日僧空海携回日本),呈神王形,以释迦佛为中心,左右有文殊、普贤、法涌与阿难、玄奘与深沙大将等并列,两侧则分列十六善神,但此图所示之神名与上述所举略有不同。此外,或谓十六善神为药师十二神将与四天王。依据别尊杂记所出之十六善神像,列图如下:

上一篇
十六执金刚
下一篇
十六恶律仪
十六执金刚 [佛学大词典]
位于密教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下方之十六尊神。据大日经疏卷十六载,即:(一)虚空无垢金刚,乃十九执金刚之一。(二)金刚轮。(三)金刚牙,乃不空成就佛四亲近之一。(四)苏喇多金刚,意译妙住,住于安稳之义。(五)名称金刚。(六)大分金刚。 (七)金刚利。(八)寂然金刚。(九)大金刚。(十)青金刚。(十一)莲华金刚。(十二)广眼金刚。(十三)执妙金刚。(十四)金刚金刚。(十五)住无戏论金刚,十九执金刚之一,住于大空慧。(十六)虚空无边游步金刚,十九执金刚之一。另据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载,十六执金刚神为一切如来勇健菩提心所生化,表示如来修行之时,有尘数心障烦恼,以如是金刚慧破之;大觉之后,成尘数种类智门,以如是金刚慧用之,故复现其暴恶可畏之身。
十六特胜 [佛学大词典]
又作十六胜行。为数息观中最为殊胜之十六种观法。数息观,即以数息来制驭散乱,使精神统一之法。有关其内容细目、顺序、解释,诸经论说法不同,据成实论卷十四所载,有下列十六种:(一)念息短,心若粗杂散乱,则呼吸短促,在此短促之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识分明之呼吸。(二)念息长,如(一)所述,观心微细而呼吸亦长。(三)念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气息遍满全身之观想。(四)除身行,除去身体之行为,使心安静,并消灭粗杂之气息。(五)觉喜,即心得到欢喜。(六)觉乐,即身体得到安乐。(七)觉心行,知从喜心可能引起贪心之祸。(八)除心行,即灭贪心,除粗杂之受。(九)觉心,觉知心之不沉浮。(十)令心喜,心沈则令之振起生喜。(十一)令心摄,心浮则将之摄归于静。(十二)令心解脱,舍离心之浮沉而解脱。(十三)无常行,知心寂静,一切无常。 (十四)断行,知无常而断烦恼。(十五)离行,断烦恼,生厌离心。(十六)灭行,厌离而得一切之灭。法界次第卷上则载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等十六特胜。[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
十六知见 [佛学大词典]
又称十六神我。未见正道之人,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计执我之心历诸缘,而有十六种知见之别。即:(一)我,于五阴法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二)众生,于五阴等法和合中,妄计有实之众生而生。(三)寿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之报命有长短。(四)命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之命根连续不绝。(五)生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生起众事,又我来生于人中。(六)养育,于五阴法中,妄计我生为父母所养育,并能养育他人。(七)众数,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众法之数。(八)人,于五阴法中,妄计我为能修行之人,异于不能修行之人;又我生于人道,异于余道。(九)作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身力手足而能任事。(十) 使作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使役他人。(十一)起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起后世罪福之业。(十二)使起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使他起后世罪福之业。(十三)受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之后身当受罪福之果报。(十四)使受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使他受后世罪福之果报。(十五)知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五根,能知五尘。(十六)见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眼根,能见一切之色相;又妄计我能起诸邪见、正见等,亦称见者。此十六知见皆为‘我’之别名。[大品般若经卷一习应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五、大乘义章卷六]
十六恶律仪 [佛学大词典]
出自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指十六种恶戒。即:(一)为利养而饲养羔羊,肥而转卖。(二)为利养买羊而屠杀之。(三)为利养而饲养猪豚,肥而转卖。(四)为利养买猪而屠杀之。(五)饲养牛犊,肥而转卖。(六)为利养买牛而屠杀之。(七)为利养而养鸡,肥而转卖。(八)为利养买鸡而屠杀之。(九)钓鱼。(十)猎人。(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以离间语挑拨于人。(十五)狱卒。(十六)咒龙。从事此等恶业者为恶律仪者,乃修学佛道者所应远离。如能破坏一切众生之十六恶律仪,为众生永断如是十六恶业,则称为修戒。[北本涅槃经疏卷二十六(灌顶)](参阅‘十二恶律仪’345)
十六旒幡 [佛学大词典]
为十六执金刚神或十六大天所建者。旒,指旌旗下垂之饰物;幡,乃旌旗之总称。于佛教,幡具有降魔延寿之福德。
十六菩萨 [佛学大词典]
指密教十六菩萨,有二种。(一)又作慧门十六尊。指金刚界曼荼罗羯摩会三十七尊中,阿■佛以下四方四佛之各各四亲近菩萨,特称为十六大菩萨。即:(一) 东轮阿■佛之四亲近,即金刚萨埵、金刚王菩萨、金刚爱菩萨,及金刚喜菩萨。彼等皆以持戒忍辱而成就菩提心功德。(二)南轮宝生佛之四亲近,即金刚宝菩萨、金刚光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笑菩萨。彼等皆以无执着之布施而成就福德庄严功德。(三)西轮阿弥陀佛之四亲近,即金刚法菩萨、金刚利菩萨、金刚因菩萨、金刚密语菩萨。彼等皆以正定大慧而成就智慧功德。(四)北轮不空成就佛之四亲近,即金刚业菩萨、金刚护菩萨、金刚牙菩萨、金刚拳菩萨。彼等皆以利他之精进而成就事业方便功德。[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二)指表贤劫千佛因位千位菩萨之十六菩萨。其十六菩萨之名,出自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金刚顶经卷一、贤劫十六尊轨。(参阅‘贤劫十六尊’6175)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