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时学会 [佛学大词典]

乃佛学研究团体。创办人为唯识学者韩清净。会员以在家众为中心。民国十一年(1922)五月,韩氏于北京创立北京法相研究会,十六年,改该会为三时学会。‘三时’为第三时说法之意,语出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谓在第三时中,佛陀普为发趋一切乘者而说法。该会宗趣于此可见。当时参与该会者,有叶恭绰、梅光羲、徐鸿宝、胡瑞霖、林宰平、朱芾煌、周叔迦等人,除研究法相唯识之学外,并兴办医院等社会慈善事业。所刻佛书,版本甚善,颇为学界所重。[三时学会─六十年来的唯识宗之七(狮子吼十五卷七期)]

上一篇
三时论门
下一篇
三时系念
三时论门 [佛学大词典]
指连亘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而论究一切事法。成实论论门品(大一二·二四八中):‘三时论门,若于此事中,说名为色,若色曾有、当有、今有,皆名为色。识亦如是,若识曾知、当知、今知,皆名为识。如此等,名三时论门。’
三时障 [佛学大词典]
障碍三时之异熟业。三时,指将得忍位、不还果、无学果。三时障即: (一)由四善根位之顶位将得忍位时,感三恶趣之业,成为极障碍。盖若达于忍位,则已超越三恶趣之果报。(二)于四果中将得不还果时,其欲界系之业成为极障碍,唯除随顺现法受业(现在世作业,现在世引生果报)。此因不还果乃不再还来欲界之果位故。 (三)将得阿罗汉果时,色、无色系之业成为极障碍,亦除随顺现法受业。此因阿罗汉果永离脱三界故。盖如人将离于本来所居住之地,则一切债主皆极为障碍,现欲离于三恶趣、欲界及三界,故有此等障碍。若灭除此障,即得进趣。[俱舍论卷十八、大毗婆沙论卷六、顺正理论卷六十一]
三时殿 [佛学大词典]
为适应春、夏、冬三期所作之宫殿。在印度,一年分为三季,即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际时(春),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际时(夏),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为寒际时(冬)。据传,释尊出家以前,其父王为使释尊过快乐的宫廷生活,尝建三时殿以适应三季。[中阿含经卷二十九大品柔软经]
三时系念 [佛学大词典]
为净土宗念佛法门之一。乃元朝中峰国师所提倡,主要目的在超荐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离茫茫业海。近来十分流行,颇有取代焰口之趋势。三时,一指早晨、日中、日没之时,一指诠一切有、诠一切空、诠一切中三时。然后世皆将三时连成一块,在日没前后一气做完。系念,指身、口、意三者观阿弥陀经经文等而系念往生弥陀净土。中峰明本所著有关三时系念之书有二,一为三时系念仪范,用于结会自修;一为三时系念佛事,用于作法度亡。此二者皆由诵经、持名、讲演、行道、忏悔、发愿、唱赞等七部分组成,且每一时佛事亦包含此七个项目。第一时,开示行者(包括生亡两者),极乐世界无有众苦,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众生所以受苦无尽,乃从贪欲而起,而贪欲更从忘却自性、异念纷驰而来。欲离苦得乐,往生净土,须信、愿、行三者具足。故行者宜具深信、发切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第二时,开示行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开显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虽法性湛然如是,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故众生循环诸趣,流转四生,故行者须发露忏悔,洗除业垢,增长善根,舍此报缘,往生净土。第三时,开示行者,‘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功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能坐断六根,灭除八万亿劫生死重罪。犹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故行者但须举起佛号,一降直下,如太阿剑横按当轩,斩尽无明烦乱,直到一心不乱、能所两忘为止。如此三时系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行愿既深,功无虚弃,必能托质莲胎,永离业海,直证阿鞞跋致(不退),圆满无上菩提。[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佛事]
三时系念仪范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全称中峰三时系念仪范。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为三时系念佛事之仪范。内容初为举咒、云集赞、登座偈、提纲、缘起等,次列三时佛事。第一时佛事诵大阿弥陀经上卷,第二时诵大阿弥陀经下卷,第三时诵观无量寿经,或三时皆诵弥陀经。各时皆依提纲、讲演、举念、忏悔、发愿、西方赞和念之顺序。第一时佛事与第二时之间,行斋佛仪式,第二时与第三时之间,修弥陀忏仪。书末附有劝人念佛与念佛正因说等文。
三根 [佛学大词典]
(一)又作三辈。众生之根性有上、中、下三等,称为三根。据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载,犹如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中,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有中根中茎中枝中叶,有大根大茎大枝大叶,其上中下随树之大小而各有所受。上根者(又作利根),根性伶俐,速发智解,堪忍耐难行,能证妙果;中根次之,下根(又作钝根)最劣。摩诃止观卷六下(大四六·七九中):‘下根断惑尽,方能出假,佛于法华中破其取涅槃心,劝发无上道,起方便慧。(中略)中根者断见惑已,生死少宽,思任运断。(中略)上根者初心闻慧即能体达见思即空。’[大智度论卷五十四、法华玄论卷九、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三、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二)全称三不善根。即贪、嗔、痴等三烦恼。(参阅‘三不善根’530)(三)全称三无漏根。即二十二根中之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参阅‘三无漏根’629)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