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种外道 [佛学大词典]

又作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提婆论师将印度小乘外道所执之涅槃大别为二十类,即:(一)小乘外道,即主张‘诸受阴尽,如灯火灭,种坏风止’为涅槃之外道。(二)方论师,即主张‘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为涅槃之外道。(三)风仙论师,即主张‘风能生长有命之物,亦能杀有命之物,风造万物,复能坏万物’为涅槃之外道。(四)韦陀论师,即主张‘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一切有命与无命之物,从梵天口中出生,一切大地即是修福德戒场,于中一切华草及猪、羊、驴、马等,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为涅槃之外道。(五)伊赊那论师,即主张‘伊赊那论师尊者形相不可见,遍一切处,以无形相,而能生诸有命与无命之一切万物’为涅槃之外道。(六)裸形外道,即主张‘分别见诸种种异相’为涅槃之外道。(七)毗世师,即胜论师。此外道师主张‘地、水、火、风、虚空、微尘等物和合,而生一切世间有知觉与无知觉之物;无和合者,即是离散,遂计离散’为涅槃。(八)苦行论师,即主张‘身尽福德尽’为涅槃之外道。(九)女人眷属论师,即主张‘摩醯首罗作女人,生诸天、人、龙、鸟及一切谷子、蛇蝎、蚊虻等,如是知者’为涅槃之外道。(十)行苦行论师,即主张‘罪福功德总尽’为涅槃之外道。 (十一)净眼论师,即主张‘烦恼尽故依智’为涅槃之外道。(十二)摩陀罗论师,即主张‘那罗延天为万物之父,以那罗延天造一切物,于一切众生中最胜,一切世间有命与无命之物,从其而生,从之作生,还没彼处’为涅槃之外道。(十三)尼犍子外道,即六师外道之一。此外道师主张‘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与无命等物,后时离散,还没彼处’为涅槃。(十四)僧佉论师,即数论师。此外道师主张‘二十五谛自性因,生诸众生’为涅槃。(十五)摩醯首罗论师,即主张‘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谓梵天、那罗延,乃至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为涅槃之外道。(十六)无因论师,即主张‘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因,无净因,乃至棘刺之针、孔雀之色,皆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为涅槃之外道。(十七)时论师,即主张‘时熟一切大,时作一切物,时散一切物’为涅槃之外道。(十八)服水论师,即主张‘水为万物之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与无命等一切物,乃至水能生物、能坏物’为涅槃之外道。(十九) 口力论师,即主张‘虚空为万物之因,最初生虚空,虚空生风,风生火,火生暖,暖生水,水即冻凌,坚作地,从地生种种药草,乃至从五谷生命,食后时,还没虚空’为涅槃之外道。(廿)本生安荼论师,即主张‘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大水,时大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中间生梵天,名一切众生祖公,作一切有命与无命物等,散没彼处’为涅槃之外道。[外道小乘涅槃论、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六]

上一篇
二十犍度
下一篇
二十种喻法
二十犍度 [佛学大词典]
戒律于作持门之分类。犍度,篇章、分类编集之义,梵语为 skandha 。戒律于作持门区别为二十类,四分律集为二十篇,即:(一)受戒犍度,又作受具足戒法、大犍度,说受戒之法。(二)说戒犍度,又作布萨法、布萨犍度,说每月说戒忏悔之法。(三)安居犍度,说每年自五、六月安居结制之法。(四)自恣犍度,说夏安居竟日,使比丘随意举其所犯之罪而训诲之法。(五)皮革犍度,说皮革能否使用之制戒。(六)衣犍度,说比丘三衣之法。(七)药犍度,又作医药法,说四药之法。(八)迦絺那衣犍度,说安居后五个月间,自信者受迦絺那衣(功德衣)之事。(九)拘睒弥犍度,又作俱舍弥法,说于拘睒弥国所起比丘互诽之事。(十)瞻波犍度,说于瞻波国所起之僧中争事。(十一)诃责犍度,又作羯磨犍度,说治罚恶比丘之法。(十二)人犍度,又作僧残悔法、别住法、别住犍度,说比丘犯罪而不覆藏时,对其训诲之法。(十三)覆藏犍度,又作聚集犍度,说治犯罪而覆藏者之法。(十四)遮犍度,又作遮布萨法,说比丘说戒时,遮不如法之比丘不听列之法。(十五)破僧犍度,又作调达事,说破法轮僧破羯磨僧之事。(十六)灭诤犍度,又作诤事法,说灭七种诤论之法。(十七)比丘尼犍度,说比丘尼特殊之法。(十八)法犍度,又作威仪法,就比丘之坐作语默,说如法之威仪。(十九)房舍犍度,又作卧具法,说比丘所住房舍或资具之法。(廿)杂犍度,说以上十九犍度外之种种杂法。[四分律卷三十一至卷五十三、五分律卷十五至卷二十六、十诵律卷二十一至卷四十]
二十智 [佛学大词典]
乃指天台家约四教以明之二十智,其中三藏教有七智,为:(一)世智,(二) 外凡智,(三)内凡智,(四)四果智,(五)辟支佛智,(六)菩萨智,(七)佛智。通教有五智,为: (一)四果智,(二)辟支佛智,(三)入空之菩萨智,(四)出假之菩萨智,(五)佛智。别教有四智,为:(一)十信智,(二)住、行、向之三十心智(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地等觉智,(四)佛果智。圆教有四智,为:(一)五品智,(二)六根智,(三)住、行、向、地之四十心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佛智。[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三]
二十重华藏庄严世界海 [佛学大词典]
谓此世界住于香水海中莲华之上,种种妙宝庄严,含藏一切世界,深广而无穷尽。据新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载,华藏庄严世界海乃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亲近微尘数佛,于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此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最上之风轮能持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莲华,称为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即住此大莲华中,有金刚轮山周匝围绕。金刚轮山内所有大地皆以金刚所成。此大地中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一香水海周围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之世界种,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其最中央之香水海,称为无边妙华光,出大莲华,其上有世界种,称为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二十重庄严世界皆由此出,重叠布列,各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各有佛出现,教化众生。二十重世界又称二十重佛刹,自下而上即:(一)最胜光遍照华藏世界,依众宝摩尼华而住,佛号离垢灯。(二)种种香莲华妙庄严华藏世界,依宝莲华网而住,佛号师子光胜照。(三)一切宝庄严普照光华藏世界,依种种宝璎珞而住,佛号净光智胜幢。(四)种种光明华庄严华藏世界,依众色金刚尸罗幢海住,佛号金刚光明无量精进力善出现。(五)普放妙华光华藏世界,依一切树庄严宝轮网海住,佛号香光喜力海。(六)净妙光明华藏世界,依金刚宫殿海住,佛号普光自在。(七)众华焰庄严华藏世界,依一切宝色焰海住,佛号欢喜海功德名称自在光。(八)出生威力地华藏世界,依种种宝色莲华座虚空海住,佛号广大名称智海幢。(九)出妙音声华藏世界,依恒出一切妙音声庄严云摩尼王海住,佛号清净月光相无能摧伏。(十)金刚幢华藏世界,依一切庄严宝师子座摩尼海住,佛号一切法海最胜王。(十一)恒出现帝青宝光明华藏世界,依种种殊异华海住,佛号无量功德海。(十二)光明照耀华藏世界,依华旋香水海住,佛号超释梵。(十三)娑婆华藏世界,依种种色风轮所持莲华网而住,佛号毗卢遮那如来世尊。(十四)寂静离尘光华藏世界,依种种宝衣海住,佛号遍法界胜音。(十五)众妙光明灯华藏世界,依净华网海住,佛号不可摧伏力普照幢。(十六)清净光遍照华藏世界,依种种香焰莲华海住,佛号清净日功德眼。(十七)宝庄严华藏世界,依光明藏摩尼藏海住,佛号无碍智光明遍照十方。(十八)离尘华藏世界,依众妙华师子座海住,佛号无量方便最胜幢。(十九)清净光普照华藏世界,依无量色香焰须弥山海住,佛号普照法界虚空光。(廿)妙宝焰华藏世界,依一切诸天形摩尼王海住,佛号福德相光明。
二十种喻法 [佛学大词典]
谓二十种法之譬喻。即:(一)般若为母,(二)方便为父,(三)檀为乳母, (四)尸罗为养母,(五)忍为庄严具,(六)勤为养育者,(七)禅为浣濯人,(八)善知识为教授师, (九)一切菩提分为伴侣,(十)一切善法为眷属,(十一)一切菩萨为兄弟,(十二)菩提心为家,(十三)如理修行为家法,(十四)诸地为家处,(十五)诸忍为家族,(十六)大愿为家教,(十七)满足诸行为顺家之法,(十八)劝发大乘为绍家业,(十九)法水灌顶一生所系之菩萨为王之太子,(廿)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
二十种烦恼现行 [佛学大词典]
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之记载,即指:(一)随所欲缠现行,指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二)不随所欲缠现行,指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三)无所了知现行,指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四) 有所了知现行,指住善说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别,令向善法,而舍恶法,此了知之心,相续不舍。(五)粗烦恼现行,指贪、嗔、痴诸烦恼,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顺境贪惑粗重,或于逆境嗔惑粗重,各起不同。(六)等烦恼现行,指贪、嗔、痴等诸烦恼惑,一齐现起,无轻重分别。(七)微烦恼现行,指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未证果,而于三界烦恼,微细轻薄。(八)内门烦恼现行,指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不着于色等外尘之境,而内心所起习气,相续不舍。(九)外门烦恼现行,指未离欲界之人,随缘色等外尘诸欲境界,而起种种烦恼,相续不舍。(十)失念烦恼现行,指见圣道得果之人,忽遇余缘,闻不正法,习气发现而失正念。(十一)猛利烦恼现行,指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进,起不正作意,发勇猛心,相续不舍。(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指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着,相续不舍。(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指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之境,自然而起诸惑,相续不舍。(十四)寻思烦恼现行,指人于禅定观法,常自思念觉察,妄起分别,相续不舍。(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指人睡眠,梦境散乱,意识所缘,相续不舍。(十六)自在烦恼现行,指人醒时所起邪慧之念,遍缘诸境,相续不舍。(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指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恶,起诸放逸,相续不舍。(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指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断诸烦恼,而能断之心,相续不舍。(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指人勤修道行,断生死惑业,如救疗众病,唯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疗,不知乐着涅槃之心,相续不舍。(廿)不可救疗烦恼现行,指人不能修诸正行,以救疗生死惑业众病,而诸烦恼相续不舍。
二十种烦恼随眠 [佛学大词典]
烦恼,指见、思、无明,为昏烦之法,能恼乱心神。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于第八识中,故称为随眠。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显扬圣教论卷十九摄胜决择品等载,二十种即:(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指欲界散乱,不修禅定,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称为不定地随眠。(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界与无色界,指此二界虽修禅定,离欲界之苦,而于定地贪、痴、爱、慢诸见烦恼随逐不舍,称为定地随眠。(三)随逐自境随眠,指于三界中,各各自分境上所摄诸见烦恼,随根起灭,潜伏不舍,称为随逐自境随眠。(四)随逐他境随眠,指于色界起欲界之烦恼,或于无色界起色界之烦恼,或于欲界而欣乐上二界之禅定,生起味着,不知出离,称为随逐他境随眠。(五)被损随眠,指众生常为欲界烦恼所损害,而此烦恼随伏不舍,称为被损随眠。(六)不被损随眠,指已生色界,不被欲界烦恼损害,或未离欲界,虽不为烦恼所损,而烦恼随伏不舍,称为不被损随眠。(七)随增随眠,指三界众生各于自住之境起烦恼,随时增长,潜伏不舍,称为随增随眠。(八)不随增随眠,指住于色界与无色界禅定之中,不随他境增长烦恼,然其烦恼以未断之故,潜伏不舍,称为不随增随眠。(九)具分随眠,指诸众生于一切境起贪、嗔、痴等诸烦恼惑,无有缺减,称为具分随眠。(十) 不具分随眠,指声闻初果(即须陀洹果)等虽断三界见惑,而于思惑未能全断,称为不具分随眠。(十一)可害随眠,指声闻之人修道品(三十七道品),断见思烦恼而证涅槃,而习气无明则随伏不舍,称为可害随眠。(十二)不可害随眠,指凡夫众生不能修习道品,无可损断烦恼之惑,故随伏不舍,称为不可害随眠。(十三)增上随眠,指贪、嗔、痴等诸烦恼惑渐渐增胜,随伏不舍,称为增上随眠。(十四)平等随眠,指贪、嗔、痴等烦恼惑平等共起,随伏不舍,称为平等随眠。(十五)下劣随眠,指修行求离欲界之人,于诸色等尘念微薄,称为下劣随眠。(十六)觉悟随眠,指能觉知一切烦恼与业果俱时流转,然虽能觉悟而未能断,称为觉悟随眠。(十七)不觉悟随眠,指一切烦恼缠缚,随逐根识,不相舍离,而无所知觉,称为不觉悟随眠。(十八)能生多苦随眠,指欲界贪、嗔等烦恼能生诸苦,称为能生多苦随眠。(十九)能生少苦随眠,指色界与无色界禅定之中,虽无欲界众苦,而有欣上厌下之心,亦谓之烦恼,称为能生少苦随眠。(廿)不能生苦随眠,指诸菩萨虽离诸惑,不生众苦,然常存自行利他之心,亦为烦恼,称为不能生苦随眠。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