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 [佛学大词典]

(543~578)复姓宇文,名邕,字祢罗突。宇文泰第四子。即位后其叔宇文护专政,帝遂于建德元年(572)诛护亲政。初重佛法,深信谶纬之学,时谶言黑衣当得天下,帝甚忌之。道士张宾乃乘机毁谤佛教,指黑衣乃释氏之谓,于国不祥,帝遂重道轻佛;又依还俗僧卫元嵩之言,于天和四年(569)召沙门、名儒、道士、文武百僚二千余人于文德殿,论三教优劣,议其废立。建德二年,定三教先后为儒、道、佛。建德三年,又欲废佛,时张宾以诡辞进言挫佛扬道,为智炫法师所屈,帝乃自升高座,更论构难,智炫应对安详,陈义甚高,帝盛怒入内。次日下诏并废佛道二教,破毁寺塔,焚烧经像,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关陇之佛法诛除殆尽,建德六年,灭北齐,复下诏悉毁齐境佛寺经像,僧尼三百余万并令还俗,北地佛教,一时声迹俱绝,史称周武法难。次年,帝罹疠疾而崩,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历代三宝纪卷三、翻译名义集卷十四、佛祖统纪卷三十八]

上一篇
北辰菩萨
下一篇
北宗五方便门
北辰菩萨 [佛学大词典]
北辰,指北极星。密教中以北极星为北斗七星,并视之为妙见菩萨之化现。据妙见陀罗尼经卷下载,此菩萨位于娑婆世界之北方,故称北辰菩萨,能救诸众生,令获吉祥之福。然古来有关北辰与北斗七星之异同,诸说不一,或以北斗七星即北辰者,或以北斗中之文曲星为北辰,或以水曜为北辰,或以天帝星为北辰。若据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二之说,则北辰、妙见、尊星王,三者乃同体异名,为诸星之王。(参阅‘妙见菩萨’2846)
北寺宋塔 [佛学大词典]
位于陕西蒲城县城北。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塔呈方形,共十三层,高三十八公尺,为多层密檐式之砖造建筑。塔身巍峨,与南寺唐塔遥相对峙,‘双塔夜影’为蒲城八景之一。今仅塔顶稍有损坏,其余十二层均仍完整。
北石窟寺 [佛学大词典]
又称寺沟石窟。与‘南石窟寺’对称。位于甘肃庆阳县西峰镇附近。在寺沟川(泾水)之蒲、茹二支流交会处之东岸,远眺窟龛,有如一庞大之蜂巢,气氛极为宁谧、庄严。据清乾隆六十年(1795)之重修石窟寺诸神庙碑记及镇原县志所引唐碑之记载,本窟为北魏永平二年(509)由泾川刺史奚康生所开建,后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凿窟造像而成。今存有窟龛近三百个,大小造像约二千余尊,及石刻、墨书题字与碑刻等;壁画较少,且多残缺。窟龛凿于黄砂岩之崖面上,分上、中、下三层,南北长百余公尺,最高处离地约十余公尺,其中编号第一六五,俗称‘佛洞’之大窟,为石窟群中之最大且保护最好者。此窟高十三点二公尺,宽二十一点七公尺,深十七点九公尺,内有七尊佛,其身高约八点一公尺;十胁侍菩萨之身高,由三公尺至四公尺不等;二交脚菩萨,高亦有五点八公尺;此外,尚有三头四臂天王、乘象普贤菩萨,及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该图为一大型之佛陀本生故事雕刻。门外两侧并雕有金刚力士和狮子。
北宗五方便门 [佛学大词典]
与‘观心’之说同为北宗禅思想之骨干。略称五方便、五方便门。出自于敦煌出土之大乘无生方便门,该书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五方便即指:(一)总彰佛体离念门,即依大乘起信论之说而彰显佛体,远离诸念。(二)开智慧门,即依法华经之教而开启智慧之门。又称不动门。(三)显不思议门,即依维摩经之说而彰显不可思议之解脱。(四)明诸法正性门,即依思益梵天所问经之说而明了诸法之正性。(五)了无异门,即依华严经之教而得自然无碍解脱。此五项法门皆藉经论之教说作为解脱得证之方便,故称五方便门,为北宗禅法之特色。宗密之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卍续一四·二七七上):‘拂尘看净,方便通经。’
北宗禅 [佛学大词典]
又作北禅、北宗。为‘南宗禅’之对称。禅宗五祖弘忍之门下大通神秀,以弘法于北方,故称北宗。五祖入寂后,神秀迁至江陵当阳山(湖北),力主渐悟之说,其教说盛行于长安、洛阳等北地;而于南方,六祖慧能则于韶州(广东)曹溪山说法教化,主张顿悟之思想,蔚成南宗禅,中国禅宗史上乃有所谓南宗北宗、南顿北渐等名称。然‘北宗’之称,并非神秀派之自称,而系慧能之弟子神会所加者。神会以自宗为禅宗正统法系,称自宗为南宗,而视北地所传渐悟法门为劣下,以‘北宗’呼之,盖含贬蔑之意。受神秀付嘱者,有普寂、敬贤、义福、玉山惠福等四人。于武则天、中宗、睿宗之时,神秀皆被尊为国师。普寂亦被称为三帝之国师。义福、敬贤、惠福等人则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大振北宗门风。普寂之弟子为道璇,受日僧之招请赴日弘法,乃禅法传入日本之初期重要人物。此宗虽曾盛行于北方,然以会昌法难、南宗隆盛,与神会排斥等原因而渐告衰颓,至唐末遂断其传承。有关此宗派传承之史书有净觉之楞伽师资记、杜朏所撰之传法宝纪。本宗教旨,依宗密之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所叙之七家,北宗为第一家,其文云(卍续一四·二七七上):‘此宗秀大师为宗源,弟子普寂等大弘之。拂尘者,即彼本偈云:“时时须拂拭,莫遣有尘埃”是也。意云: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如镜之尘。息灭妄念,念尽即本性圆明,如磨拂尘尽镜明,即物无不极。’神秀曾撰‘观心论’,并提出‘五方便门’之说,以之为修道阶段之次第法门,此一论点,成为神会攻击北宗之目标。然若从禅宗思想史之观点而言,则神秀之‘观心’说实为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东山法门之忠实继承者。[禅门师资承袭图、大乘无生方便门、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国禅宗史(印顺)、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参阅‘禅宗’6455)
北枕 [佛学大词典]
即头枕北方。佛陀临入灭前,至北方拘尸那城沙罗双树间,头朝北而入涅槃;或谓此系表如来预知日后佛教有止住北方之缘。[长阿含经卷三、涅槃经后分卷上]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