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股印 [佛学大词典]

股,又作钴、股、谷。即密教表示三股金刚杵形之印契。又称三股金刚杵印、三股杵印。半印者称为小三股印;相对于此,此印又称大三股印。依印母之内缚、外缚,而有内缚三股印、外缚三股印二种。内缚三股印之印相为二手内缚,二中指竖合,二食指弯曲如钩形,各附于二中指指背(约有一麦之距离),遂形成三股杵之形。大日经密印品所说之摩么鸡印等即是内缚三股印。有关内缚三股印之印相,另有多种异相。反之,印母外缚者,称为外缚三股印。甘露军荼利轨所说之金刚部母莽莫鸡印、大三昧耶等之结界印等,亦皆为三股印。

上一篇
三股
下一篇
三股戟
三股 [佛学大词典]
密教法器之一,为金刚杵之一种。股又作钴、古、股,故三股亦称三钴杵(梵tri-s/an%kuh! )、三股金刚、三股跋折罗、三股缚日啰、底里赏俱、三钴等。三股原为印度之武器,杵头分三枝,表示胎藏界佛、金刚、莲华三部,及身、语、意三密,或总表三智三观等三轨之法门。苏悉地经谓,行者手执三股杵,则不为毗那夜迦所障难,又护摩及念诵时,左手持之,能成就诸事。[金刚顶经卷二、慧苑音义卷上]
三空 [佛学大词典]
(一)唯识家依遍、依、圆三性立三空之义。即:(一)无性空,又称无体空。谓遍计所执性于妄情之前虽有,然其体性实无。(二)异性空,谓依他起性之体相异于遍计所执,虽非空无,然亦如妄情所执而非有。(三)自性空,谓圆成实性即诸法之自性,显示人法二空。又显扬圣教论卷十五亦依遍等三种自体而立无体空、远离空、除遣空三空。[辩中边论卷中、中边分别论卷上、辩中边论述记卷中](二)依所执而分空为三种。即:(一)我空,又作人空。于五蕴之法强立主宰,称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皆无自性,不见我体,称为我空。(二)法空,于五蕴之法计为实有,称为法执;若推求五蕴之法如幻如化,皆从缘生,无有自性,称为法空。 (三)俱空,我法二执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契于本性,称为俱空。[金刚经疏论纂要卷上、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
三波罗蜜多 [佛学大词典]
(一)法相宗将施等十波罗蜜就能修之位地分为三种,略称三波罗蜜。即:(一)波罗蜜多,地前三贤位之菩萨于初无数劫之间,修施等十波罗蜜,其势力微弱,不能伏止烦恼,反被烦恼所伏,而烦恼现行,称为波罗蜜多。(二)近波罗蜜多,初地至七地之菩萨于第二无数劫之间,修施等十波罗蜜,其势力渐增,不被烦恼所伏,而能伏止烦恼,然故意现行烦恼;以此而故意修行,非任运无功用之修行,称为近波罗蜜多。(三)大波罗蜜多,八地乃至十地之菩萨于第三无数劫之间,修施等十波罗蜜,其势力转增长,能毕竟伏止一切烦恼,而永不令现行,称为大波罗蜜多。[解深密经卷四、成唯识论卷九、成唯识论演秘卷三之末](二)就修施等六度依凡夫、二乘、菩萨之别而分三种,又称三种波罗蜜。即:(一)世间波罗蜜,谓凡夫执于‘我、我所’,著「断、常’二边,欲求梵天等胜报而所行之有漏事六度。(二)出世间波罗蜜,谓声闻、缘觉二乘但为自度,欣乐无余涅槃之空寂所行之六度。(三)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谓诸菩萨知万法唯心,不住六尘,了悟自他同体而不舍一切众生,为利乐此等故,远离能施、所施等之分别所行之六度。[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四之下]
三股戟 [佛学大词典]
梵语tri-su^la 或 s/aktih!。音译咥哩首罗。又作三头戟、三钴戟、三戟叉、三古鉾。略称三戟。密教法器之一,为尖端分三股之戟。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忿怒月靥尊之三昧耶形即此,表降伏贪嗔痴三毒烦恼,以显佛部、金刚部、莲华部等三部诸尊之义。为现图胎藏曼荼罗之降三世、大威德、胜三世忿怒月黡、千手观音、精进波罗蜜等诸尊所持之法器,又外金刚部院之伊舍那天、广目天、乌摩妃、水天眷属等亦皆持此三形,概示摧破内外恶魔之德。[大日经疏卷十六、诸说不同记卷四]
三股钩 [佛学大词典]
又称三钴钩、金刚钩。为密教表示佛菩萨钩召之德所用之三昧耶形。因其柄之锋头作三股金刚形,故有此称。原为印度武器之一,后为密教采用,表示诸尊之三昧耶形,如金刚界曼荼罗四摄菩萨中之金刚钩菩萨、外金刚部之金刚面天、胎藏界曼荼罗遍知院之大安乐不空真实菩萨、虚空藏院之不空钩观世音菩萨等皆持之。此外,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之金刚王菩萨,其三昧耶形亦与三股钩并立。[金刚界七集卷上、诸说不同记卷二]
三长物 [佛学大词典]
指比丘不该持有之三物。即:(一)衣长物,出家人依佛制只许蓄三衣,三衣之外若更再有,称为衣长物。(二)钵长物,出家人依佛制只许蓄一钵,一钵之外若更再有,称为钵长物。(三)药长物,出家人若染疾病,依佛制只许预存七日之药,若更再有,称为药长物。佛之所以制定此一戒律,乃因六群比丘多蓄衣物,以庄严其身,与少欲知足之礼仪有违,以致引起世人非议。故佛限定十日之内,将三衣以外多余之长物施与他人。故凡不属于自己所有者,称为说净;布施之长物,称为清净物。[摩诃僧祇律卷八、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卷上、四分律疏行宗记卷十二、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之二]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