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湿伐那陀 [佛学大词典]

梵名Pa^rs/vana^tha 。传为耆那教第二十三祖。娶阿踰陀国公主波罗婆波底(梵Pra -bha^bati^ )为妻。相传三十岁时为苦行僧,修炼八十三天后成道。提出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戒私财四戒;大雄(即耆那教主之名)复加不奸淫而成五戒。

上一篇
巴鼻
下一篇
巴罗大祭
巴鼻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又作把鼻、巴臂、把臂。巴即把,鼻指牛鼻。即穿绳于牛鼻,以牵制之。其后转为可把持之处,犹言根据、把柄。碧岩录第三则(大四八·一四二下):‘只如马大师如此道,意在什么处?有底云:“点平胃散一盏来。”有什么巴鼻?到这里作么生得平稳去?’[碧岩集普照序]
巴赫特 [佛学大词典]
(Bharhut)为位于中印度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南二百公里处之佛教遗迹。即纪元前一八四至一七二年熏迦王朝(梵S/un%ga )之遗迹。西元一八七三年,由英国学者库纽卡姆(Sir Alexander Cunningham, 1814~1893)所发现。其时,塔(梵stu^pa )虽毁坏,然尚残存部分栏楯(玉垣)与东塔门。一八七四年,又发掘多种遗物,其中柱子与栏楯皆有雕刻,内容为佛说图、本生图、佛传图等佛教图绘,此系最早以佛教故事作为美术上直接表现之主题者。在此种雕刻中,仍采不直接表现佛陀之法,而以法轮、空座、足迹等为佛陀之象征。
巴达卡 [佛学大词典]
(Bhandarkar, Sir Ramkrishna Gopal; 1837~1925)印度之东方学者,曾任职于孟买教育局(1864~1893)及诸大学梵文教授。一八七二年,创倡印度之古物研究(Indian Antiquary),为孟买大学总长(1893~1895)、立法参事会员(1903~1905),并为多种学会之代表。又在波那(Poona)开设东方研究所( Bhandarkar Oriental Institute),为印度文化研究中心之一。有关印度古代学、语言学之论著颇多,可谓是社会与宗教改革家,尝致力于解决鳏寡者之再婚问题,为西印度忻求会(梵Pra^rthana^ Sama^j )之指导者,在宗教改革运动中颇为活跃。其重要著作有:Early Historyof the Deccan, 1884; Vais!n!avismS/aivism(Grundriss, Ⅲ Bd.6 Heft),1913; A Peep into the Early History of India, 1920; First Book ofSanskrit, 1896; Second Book ofSanskrit, 1928; Report on the Search for Sanskrit Manuscriptsin the Bombay Presidency, 1887~1894.
巴罗大祭 [佛学大词典]
为不丹佛教每年最重要之节庆。巴罗(Paro),乃不丹之第二大都市,为王室之夏宫,位于山谷中,其中有已具四百年历史之丹宗喀禅寺,为全国各地之宗教中心。每年四月底,连续四天举行大庆典,纪念不丹佛教史上之传奇人物莲华生(梵Padma Sam!bha^va )。莲华生原为印度乌仗那国人,八世纪中叶前往西藏弘法,两度驻留不丹,将佛教与当地信仰揉为一体,开创红教派,以陀罗尼神咒降伏灾难妖魅,神通广大,被西藏、不丹等地人民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每逢巴罗庆典,喇嘛将‘坦卡’悬挂于寺墙,以供各地前来之人潮膜拜。坦卡为六百平方公尺之巨幅丝织佛画,乃世界最大之织锦佛教艺术品,已有三百年历史,其上为莲华生之图像与各种象征吉祥幸运之图案。信徒走过坦卡时,须以额头触碰坦卡,以示尊崇。节庆期间,有各类由喇嘛主持之宗教舞蹈、祈愿、诵经膜拜等。直至最后一日破晓时,才收卷坦卡,逐渐结束庆典。(参阅‘不丹佛教’961)
幻 [佛学大词典]
梵语ma^ya^。指假相。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唯现出如幻之假相,即幻相;其存在则谓幻有。所显现之如幻现象,犹如魔术师之化作,故称幻化。此外,使魔法者,称为幻师、幻人。[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幻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五]
幻化 [佛学大词典]
(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阅‘十喻’470)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