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仁王般若波罗蜜护国经、仁王般若经、仁王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分序品、观空品、菩萨教化品、二谛品、护国品、散华品、受持品、嘱累品等八品。系佛陀为十六大国王说示守护佛果、十地之行,及守护国土之因缘,谓讲说受持此经,则可息灾得福。与法华经、金光明经并称护国三部经。修仁王会时,即用此经。 据历代三宝纪载,本经共有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等三译,大唐内典录以下诸录均依其说。然出三藏记集卷四将此经编入失译杂经录,隋代众经目录(法经录)卷二则将此经编入疑惑录,谓此经非为罗什或竺法护所译。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不空奉诏重译,题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略称仁王护国经、新译仁王经。亦分二卷、八品,文词与旧经略同。罗什译本之注疏有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智顗说,灌顶记)、仁王般若经疏六卷(吉藏)、仁王经疏六卷(圆测)等。不空译本则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三卷(良贲)、仁王经疏四卷(净源)等。[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大唐内典录卷二至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二、卷四、卷六]

上一篇
仁王门
下一篇
仁王会
仁王门 [佛学大词典]
又称二王门。乃安置伽蓝守护神金刚力士之楼门。门左边为密迹金刚,右边为那罗延金刚。其遗构可见之于印度巴赫特(Bharhut)之塔门。
仁王咒 [佛学大词典]
仁王经所说之陀罗尼。此陀罗尼为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奉持品]
仁王 [佛学大词典]
(一)佛之尊称。佛号能仁,又称法王,故称仁王。(二)指仁王经中所载印度十六大国之国王。(三)又称二王尊、二天王。即分守寺门左右之金刚力士。左为密迹金刚,右为那罗延金刚。(参阅‘二王尊’191)
仁王会 [佛学大词典]
又称仁王斋、仁王般若会、仁王道场、百座道场、百座会。乃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讲赞仁王般若经之法会。该经云,当国家混乱,罹受灾难之际,若持诵此经,则可令五谷丰收,民康物阜。我国以南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559),敕令于大内设仁王大斋为嚆矢,此后每年举行两次法会,讲仁王般若经;后主至德三年(585),请智顗于太极殿主讲仁王般若百座。又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诏令京城僧尼,每月二十七日行道,讲诵仁王经,为国祈福。代宗时不空新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复数次设会讲诵,或祈雨,或祈攘敌。后代皆盛行之。日本则以齐明天皇六年(660),修仁王般若会为始,其后于天皇即位之初,于全国百处修仁王会,称为一代一度仁王会。另有每逢国家大事而举行之临时仁王会、春秋二季之仁王会及幕府仁王会等。高丽于文宗(1047~1082)以降,亦数次设立百座仁王会。[佛祖统纪卷六、卷三十七、卷三十九、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国清百录卷一、续高僧传卷七、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卷十六、日本书纪卷二十六、卷二十九、卷三十、高丽史卷四至卷十]
仁王经法 [佛学大词典]
依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等,为镇护国家、增长寿命、天下泰平及除灭七难(日月、星辰、水、火、大风、灾旱、兵贼)所修之秘法。与请雨经法、孔雀经法、守护经法等,并称四个大法。其道场设置大坛、护摩坛、十二天坛及圣天坛,读诵仁王经、仁王般若陀罗尼等。
仁王经曼荼罗 [佛学大词典]
依仁王经及仁王经道场念诵仪轨所绘之曼荼罗。修仁王经法时用之。有二种:(一)悬曼荼罗,即悬挂于道场者。绘有金刚手、金刚宝、金刚利、金刚药叉、金刚波罗蜜多等五方菩萨,及其正法轮身普贤、虚空、文殊师利、摧一切魔怨、转法轮等五菩萨与教令轮身降三世、甘露军荼利、大威德、净身金刚、不动等五大明王,并绘诸眷属。(二)敷曼荼罗,敷设于大坛之上者。即于坛之四重分别图绘五方菩萨之正法轮身、内外四供养、四摄菩萨之三昧耶形。[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