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五事 [佛学大词典]

又作五事非法、五事妄语。印度部派佛教大众部之祖大天(梵Maha^deva ,年代约于佛入灭后百年)尝编作一偈,以宣扬其所提倡之五项教义(大四九·一五上):‘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其时,上座部(或有部)持相反论点,而视其所倡之五事为非法,称为五事妄语、妄言、邪说、恶见等。五事即指:(一)余所诱,阿罗汉虽已无淫欲烦恼,然有漏失不净(遗精、便利、涕唾等)者,乃因恶魔憎嫉佛法,遂对修善者诱惑破坏所致。(二)无知,阿罗汉虽依无漏道而修,断尽三界之见思烦恼,然因无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仅断染污无知,尚未断尽不染污之无知,则尚有疑惑存在。(三)犹豫,疑有‘随眠之疑’与‘处非处之疑’二种,阿罗汉尚未断尽后者,则虽为独觉圣者,每每仍有其惑。(四)他令入,阿罗汉须依他人之记别,方知自己为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神通第一之人,亦须依佛陀之授记,始自知已解脱。(五)道因声故起,阿罗汉虽已有解脱之乐,然至诚唱念‘苦哉’,圣道始可现起;此系因四圣谛之观苦、空、无常、无我等,即是圣道。此系大天对五事之阐释。由以上五事观点之歧异,遂导致其后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之势。[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三论玄义](参阅‘部派佛教’4814)

上一篇
大天
下一篇
大天寿和尚
大天 [佛学大词典]
梵名Maha^deva 。(一)大众部之始祖。音译作摩诃提婆。生于佛灭后百余年,乃中印度秣菟罗国(梵Mathura^ )商人子。相传出家前造三逆罪,后忏悔而入佛门,住于鸡园寺。师具大神力,得三达智,曾至华氏城(梵Pa^t!ali -putra )传道,阿育王皈依之。亦是被派遣至摩醯娑慢陀罗国(巴Mahim!saka-man!d!ala )之唯一传道师,曾于彼国讲天使经(巴Devadu^ta-sutta ),四万人因此得道。提倡五种新说(即大天五事),教团中因而分为赞成之大众部与反对之上座部两派。阿育王赞成大众部,故当时上座部多逃往迦湿弥罗。不久,师命终,王持殊胜之葬具荼毗而火不燃,复依一占相师之言,洒以狗粪,火炎忽发,须臾即烧成灰烬,继而暴风至,飘散无遗。[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分别功德论卷一、瑜伽论纂释卷一、义林章纂注(普寂)](二)小乘制多山部开祖。佛陀入灭后二百年顷之人。初从外道出家,为贼住外道之领袖,后舍外道,归正道,名大天。于大众部出家,博学多闻,行状高迈,住于制多山,教化门徒,因评议大众部五事及制戒授受之义,而分立出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异部宗轮论、异部宗轮论述记](参阅‘制多山部’3085)(三)为善财童子所参访五十三善知识之一。(参阅‘五十三参’1048)
大内青峦 [佛学大词典]
(1845~1918)日本佛教学者。仙台人。明治初年任本愿寺法主侍讲。平生致力于社会事业之兴办,竭力提升日本文化。晚年出任东洋大学校长。
大元帅明王 [佛学大词典]
梵名A^t!avaka 。音译阿吒婆拘、阿吒薄俱。十六药叉大将之一。又作太元帅明王、鬼神大将、旷野神。为消除恶兽及水火刀兵等障难,镇护国土与众生之神。其形像,身呈黑青色,四面八臂,左、右及顶上等三面各具三眼,八臂之中,左右之第三手作供养印,其余六手分执轮、槊、索、跋折罗、棒、刀。日僧常晓于唐代至我国,从花林寺元昭受法后返日本弘传,为镇护国家之秘法,称大元帅法,颇为日本台密家所重。又殑伽河之北那逻延天祠之东三十余里有窣堵波,相传即佛降伏大元帅明王之遗址。[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卷上、卷中、大唐西域记卷七]
大天寿和尚 [佛学大词典]
唐代僧。又称安寿大和尚。据藏文史籍载,师曾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即弃宗弄赞王)迎请赴藏,与藏族译师吞米桑布札、达摩廓霞、拉垄金刚祥、印度学僧孤萨惹论师等共译佛经。所译经论不详。
大幻师 [佛学大词典]
为佛之德名。佛说幻化之事,能为幻化之事,故称幻师。大集经卷十九(大一三·一三一上):‘说一切法如水月,我今敬礼大幻师。’
大心 [佛学大词典]
(一)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大智度论卷四(大二五·八六上):‘菩提名诸佛道,萨埵(有情)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二六·四一上):‘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二)指方便心。即住诸法皆空之观,度一切众生而起大悲之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一(大二五·三六三上):‘初发心名菩提心,行六波罗蜜名无等等心,入方便心中,是名大心。’[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三)(1652~1728)清代曹洞宗僧。福建古田人,俗姓宋。世称恒涛大心禅师。年十三,依上生寺德协老人出家,受具足戒于黄檗虚白。后参谒鼓山为霖道霈,二十余载方证心要,得嗣其法。康熙四十一年(1702),为霖付以衣钵,嘱师继席鼓山。师敝衣粗食,励苦操作,主涌泉寺二十七年,颇有百丈之风。雍正六年十月示寂,世寿七十七。著有拈古、怀古等颂行世。[增订佛祖道影卷三(虚云)]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