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 [佛学大词典]

(739~824)唐代僧。石头希迁之门人。初习儒业,后遇禅僧而悟,投南岳石头门下,服役三年,剃发受戒。寻谒江西马大师,受天然之法号。居天台华顶峰三年,更往径山参拜国一禅师。其后,大振法锡于南阳丹霞山。长庆四年示寂,世寿八十六。敕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宋高僧传卷十一、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五灯会元卷五]

上一篇
天部善神
下一篇
天童
天部善神 [佛学大词典]
指守护佛法之天界善神,如梵天、帝释天、四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等。
天部 [佛学大词典]
指住于天界者。乃佛教图像分类之一。又称诸天部。内含各类佛像。佛教以外之神大多被奉为护法神,例如密教外金刚部(金刚界曼荼罗之外众)之尊,本为住于天界之‘天’。毗沙门天(多闻天)等四天王与帝释天、十二神将、金刚力士等神王形亦披着中国式之甲胄。另有自然神格化之诸天,彼等身裹天衣,呈天女形,例如吉祥天、辩才天、梵天、日天、月天、伎艺天等。又如天龙八部、迦楼罗天、深沙大将等异类之姿态种类亦极多。
天眼通 [佛学大词典]
梵语divya-caks!ur-jn~a^na-sa^ks!a^tkriya^bhiin~a^。五通之一,六通之一。谓以天眼照了欲色二界色处之通力。又作天眼智通、天眼通证、天眼智证通。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大智度论卷五所载,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证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之眼根,称为天眼。以此眼能照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之远近粗细等诸物,称为天眼通,以眼识相应之慧为体,其性无记,摄于十智中之有漏世俗智。天眼有修得与报得二种,凡于人界修四禅定而得净眼者,称为修得;生于色界诸天而自得净眼者,称为报得。五通中之天眼唯由修得,五眼中之天眼则通修、报二种。又天眼通复能引起死生智,与死生智共知有情之死此生彼,故又称死生智证通(梵cyuty -upapatti-jn~a^na^bhijn~a^ ),略称死生智通。[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七、新华严经卷四十四、集异门足论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参阅‘五通’1153、‘六神通’1290、‘天眼明’1357)
天童 [佛学大词典]
(一)指天神之子。守护佛法之诸天,常以童子形出现于人界,以服侍人类,称为天童。(二)即天童寺。位于浙江鄞县。(参阅‘天童寺’1360)
天童山 [佛学大词典]
又称天潼山。我国禅宗五山之一。位于浙江鄞县(旧称宁波府)东约三十五公里处,为太白山之一峰。西晋永康元年(300),义兴开山结庵。唐开元二十年(732),法璇(太白禅师)再与之,于山东麓建太白精舍,此即古天童寺。肃宗至德二年(757)宗弼等移寺现址,并整备诸堂。乾元二年(759)赐名天童玲珑寺。咸通十年(869)又赐名天寿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改名景德禅寺,而为禅宗著名道场。明代改称天童禅寺,洪武二十五年(1392)册封此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山。清代赐号弘法寺,后称天童弘法寺。寺以历经宏智正觉、长翁如净、密云圆悟等高僧来住,故道誉极为隆盛,日僧荣西、道元亦曾至此请益参禅。正觉、如净、道元等且于其法号之上,冠以‘天童’之称。全山以天王殿、佛殿、法堂为中心,另有诸堂、七层塔等,可谓我国一流之禅寺。[大明一统志卷四十六](参阅‘天童寺’1360)
天童正觉 [佛学大词典]
(1091~1157)宋代曹洞宗僧。山西隰州人,俗姓李。为河南南阳府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之法嗣,与临济宗大慧宗杲,同被誉为当时二大甘露门。曾住长芦寺,后住浙江鄞县天童山,凡三十年。万松行秀尝以颂古百则为基础,另着从容录。其禅风称默照禅,与宗杲之看话禅相比照,即不采用公案,而主张以坐禅获致内在自由之境地。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十月入寂,世寿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塔名妙光。[五灯会元卷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续传灯录卷十七](参阅‘正觉’2005)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