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生狂言 [佛学大词典]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壬生大念佛。系日本京都壬生寺举行之无言剧。本为正行之念佛(融通念佛),后来于正行之外创立乱行之念佛,即狂言。此为壬生寺每年行事之一,因以乱行之狂言著名,世称壬生狂言。在大念佛堂之舞台,壬生乡土带上假面具,随鳄口、笛、太鼓等乐器演奏之节拍而起舞,此系受能乐影响之童话剧。其乐曲包括桶取、红叶狩、汤立、猿座头、花折、饿鬼角力、山端、大原女、炮烙割、道成寺等三十曲。

上一篇
反魂香
下一篇
反魂香 [佛学大词典]
又作返魂香。闻此香能返死回生,故有此称。据汉书东方朔十洲记载,武帝征和三年(90 B.C.)月支国献反魂香四两。又本草纲目卷十六谓紫苑一名返魂草,是为此香之别种。[慧琳音义卷十八、增广本草纲目卷三十四]
反照 [佛学大词典]
日悬西山而反照东方,称为反照。以此譬喻鉴往古之事,又喻穷明自心之本源。仁王经菩萨教化品(大八·八二七下):‘圆照三世恒劫事,返照乐虚无尽原。’
反流四位 [佛学大词典]
大乘起信论于始觉之始终,立不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等四位,此四位乃反流还灭(反无明生死之流,归于真如寂灭之本源)之次第,故称反流四位。又称始觉四位、始觉返流四位。其中,不觉指凡夫,相似觉指二乘人及三贤之菩萨,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九地之菩萨,究竟觉则指第十地之菩萨。[释摩诃衍论卷三、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参阅‘本觉’1979)
天 [佛学大词典]
梵语deva-loka。音译作提婆。与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义。指在迷界之五趣及六趣中,最高最胜之有情,或指彼等所居之世界;若指有情自体时,称为天人、天部(复数)、天众(复数),相当于通俗所谓‘神’一词。此外,说明死后生天之因(十善、四禅、八定)之教,称为天乘。在初期佛教中,其教法以涅槃为中心,对在家信徒之教说,则以生天为主,谓依道德行善,即可生天。最古之经典经集(巴Sutta-nipa^ta )有云,如施食予沙门、婆罗门、乞食者,死后即可生天。其后,施论、戒论、生天论等成为对在家信徒宣教之三大论。天之原语,除 deve-loka 外,另有 devanagara, sagga, saggapatha, saggapada 等,均为单数型,亦即天仅为一,而无详细内容之规定与阶层等区别。此‘天’之思想,并非佛教所独有者,乃系当时印度一般民众之信仰,后为佛教所沿用。据佛经之记载,天之世界,乃于距离地上遥远之上方;由下向上,依次为四大王众天(又称四天王;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多闻天等及其眷属之住所)、三十三天(又称忉利天;此天之主称释提桓因,即帝释天)、夜摩天(又称焰摩天、第三焰天)、睹史多天(又称兜率天)、乐变化天(又称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又称第六天、魔天),合称‘六欲天’,为‘属欲界六天’之意。其次,属色界之天可大别为四禅天,总有十七天(或十六天、十八天)。即初禅天,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等三天。第二禅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等三天。第三禅天,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等三天。第四禅天,有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阿迦尼吒天)等八天。若称十六天,是以大梵天包含于梵辅天之中;若称十八天,则是于广果天上别立无想天。属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之九天,均为生乐受乐之天,故称乐生天。大梵天又称梵天、大梵天王,与帝释天并称为‘释梵’;若再加四天王,则称‘释梵四王’,均为守护佛法之善神。又如四天王、帝释天及大梵天率领众多天众,故称天王。以上诸天中之四大王众天与三十三天,住于须弥山之上部,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则住于空中,故称空居天。此等诸天所住之宫殿,称天宫、天堂。诸天所居愈在上方,则天众身体愈大,寿命亦次第增长,肉体条件也愈加殊胜。此外,属无色界之诸天,乃由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有顶天)等四无色天形成。此等诸天均属无色(超越物质)之天,故无住处。在四大王众天或三十三天中,若因起嗔心或耽迷游戏之乐,而失正念者,则自天界堕落。前者称意愤天(意愤恚天),后者则称戏忘天(戏忘念天)。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亦举出四种天,即:(一)世间天,又作名天、世天。谓十方世界一切刹土中,诸大国王虽居人世却享受天福,故称为世间天。(二)生天,一切众生修行五戒十善之因,则受其果报,生欲界天、色界天或无色界天,称为生天。(三)净天,谓声闻、缘觉二乘断除诸烦恼,获大神通,变化自在,清净无染,称为净天。(四)义天,谓十住菩萨善解诸法之要义,称为义天。此四天若加第一义天(即佛),则为五天。佛为净天中之最尊者,故称天中天、天中最胜尊、天人师。此外,尚有地天、水天、火天、风天、伊舍那天、帝释天、焰摩天、梵天、毗沙门天、罗刹天、日天、月天等十二天(护世界、护世之天部)。在密教亦有金刚面天等二十天。天人命终时,身体必现五种衰相,称为五衰(天人五衰)。历来对此有各种异说,今举其一:(一)衣服垢,(二)头顶花冠枯萎,(三)身体发臭,(四)腋下流汗,(五)不乐其位等五衰。此外,六欲天之行淫事,四大王众天及三十三天,与人类同样以肉体相交,夜摩天则为两手互执,睹史多天为忆念,乐变化天为熟视,他化自在天则为共语。以上称为‘欲天五淫’。[杂阿含经卷三十、卷三十一、中阿含卷九地动经、卷四十三意行经、大楼炭经卷四、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大般若经卷四○三、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大教王经卷十、十诵律卷三十六、俱舍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立世阿毗昙论卷六、瑜伽师地论卷四、分别功德论卷三](参阅‘天人五衰’1333)
天乙 [佛学大词典]
(1924~1980)台湾高雄人。世出名门,早岁留学日本,二十二岁毕业于东京昭和大学文科,归国后,披剃于屏东东山寺,受戒于台南大仙寺。曾亲近白圣法师等诸大德,历任台北圆通学苑、彰化白云寺、嘉义紫云寺、高雄兴隆寺住持,历年说法布教,弘范毗尼。民国六十九年入寂,享年五十七。
天人 [佛学大词典]
又作天众。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据经典记载,天人欢喜赞叹佛事,奏天乐,散天花,薰天香,飞行于虚空。以多披挂璎珞,飞于天空,故称为飞天,自印度以来,佛教多用以表现其庄严。于诸经中,甚少有关色界天人之记载,然欲界六天之记述则颇为详备。欲界天有火、金、青、赤、白、黄、黑等七种身色光明,清净微妙,无皮肉筋脉脂血髓骨等,可随意变现各种长短大小粗细等形象。其发柔软润泽,其齿白净方密。其去来行步,无边无碍,缓急自如。两目清澈,久视不瞬。欲界诸天仍有淫欲,其成淫事之法,夜摩诸天互执两手,兜率天彼此忆念,化乐诸天相互熟视,他化自在天则须共语,魔身诸天仅须相视。诸天之寿量竭尽时,必呈五种衰败之相,称天人五衰。有关天人之图像迄今仍存者,有印度秣菟罗博物馆所藏之‘石造释迦说法像’,像中佛陀光背上刻有二飞天。敦煌千佛洞之壁画中,亦有散花奏乐之飞天图绘。浙江普陀落山法雨寺玉佛殿三尊像之后光中亦刻有飞天像,其天衣宛如火焰,栩栩如生。日本法隆寺、药师寺、冈寺、法界寺、平等院等名刹亦大多存有天人图像之壁画、屏风等。[起世经卷七之三十三天品、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阿■佛国经卷上](参阅‘天’1330、‘天人五衰’1333)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