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耶见 [佛学大词典]

梵语satka^ya-dr!s!t!i。音译为萨迦耶达利瑟致。萨迦耶,梵语satka^ya,又作萨迦邪、飒迦耶。迦耶,梵语ka^ya,聚集之义,意译作身。萨是有之义,又含虚伪、移转之义。见为梵语dr!s!t!i(达利瑟致)之意译。故萨迦耶见总译作有身见,或译作虚伪身见、移转身见。为五见之一,亦为十随眠之一。即于五蕴和合之体,执着我及我所等妄见。 关于此见之名义,因诸部派对萨迦耶之‘萨’字见解不同,故有诸多异说,兹略述如下:(一)有身见,为说一切有部所立。此部以‘萨’为有之义,谓身为五蕴之集合,此五蕴之法体为实有,故称有身;而缘此实有之身,执着我、我所等之妄见,称为有身见。(二)虚伪身见,又作坏身见、伪身见,为经量部所立。此部以‘萨’为坏、无常之义,谓身为五蕴之假合,生灭无常,无有实体,故称坏身、虚伪身;而缘此虚伪之身,生起我、我所等之执着妄见,称为虚伪身见、坏身见。(三)移转身见,为大乘唯识宗所立。此宗以‘萨’为移转之义,亦即有无不定,或非有似有之义;以‘身’为因缘和合依他起性,故谓身为非有非无,称为移转身;而于此移转身上,推度我、我所等之妄见,称为移转身见。 此外,若就萨迦耶见分别缘于五蕴而论,则可以下列二十句以表之,即:先以色蕴而言,可分为四句,第一句为‘色即是我,如主’;第二句为‘我有色,如璎珞’;第三句为‘色即是我所,如僮仆’;第四句为‘我在色中,如器’。准此而言,受、想、行、识四蕴亦各有如上之四句,总成二十句。在翻译名义大集(梵Maha^vyutpatti )中,载有此二十句萨迦耶见之梵名。另据大毗婆沙论卷八载,萨迦耶见若分别缘于二见(我、我所)、三界、五蕴、九地、十二处、十八界等,则可有一句乃至九三六句之萨迦耶见;然若以相续、世、刹那等之法相以分别之,则有无量之萨迦耶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卷四十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七、俱舍论卷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卷八十七、大乘五蕴论、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卷九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三、俱舍论光记卷十九、玄应音义卷二十三](参阅‘五见’1099、‘随眠’6351)

上一篇
蓝宇
下一篇
萨尔喀
蓝宇 [佛学大词典]
犹言伽蓝堂宇,即指佛寺。(参阅‘伽蓝’2769)
毉湿弗罗跋那 [佛学大词典]
梵语i^s/varava^n!a。又作毉罗跋那。指佛之音声。意译为自在声、圆音。毉湿弗,乃自在、无碍之义,系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罗跋那,乃声或大声之义。是谓佛之圆妙音声涵具众音而广大自在。[华严疏钞卷十二、慧苑音义卷上]
归宗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江西星子县,庐山南麓。系东晋咸康六年(340),右将军王羲之舍其故宅,为三藏佛陀耶舍所建。唐元和(806~820)年中,智常再事兴建,白乐天、李渤等文人亦常来访道。尔后成为禅院。宋太平兴国九年(984)道诠住寺,为第十二世。道俗云集,门风大振。后迭经克文、正贤、昙华、慧南诸师住持,遂为禅家大道场。今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毗卢殿等,诸堂完备,为庐山第一。寺庭有宋式香炉台,寺后山顶传有为佛陀耶舍所造之舍利塔,颇富景趣。[梁高僧传卷二、宋高僧传卷十七、景德传灯录卷七、卷二十、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八七○、山川典第一三八]
萨尔喀 [佛学大词典]
(Sir Jadunath Sarkar,1870~?)印度学者。孟加拉人。为研究近世印度史之第一人。其有关蒙兀儿帝国(Mughal)之著作,系采取波斯语文献着成,成为学界援引之典据。而获达卡(Dacca)大学学位,历任加尔各答、巴特那( Patna)等大学历史学教授,并任加尔各答大学副校长、孟加拉立法参事会员、印度史记录委员、英国亚洲协会名誉会员等职。主要著作有 Studies inMughal India, 1919; Mughul Administration, 1920; History ofAurangzi^b 5 vols., 1912~1925;Fall of the Mughul Empire 4vols., 1932, 1934 等。
藏殿 [佛学大词典]
指兼有经藏(指经堂)与看经堂之楼殿。经藏,指供奉有佛像,或举行祝圣之仪式,或应施主之请而行诵经之处。看经堂,则为大众阅览藏经之处。至南宋,经藏之功能移至佛殿,看经堂之功能则移至众寮。故藏殿已失其存在理由。又日本禅宗乃传承南宋时代之禅,虽有藏主与藏殿之名称,然已失原来意义而为有名无实之设。‘敕修百丈清规卷一旦望藏殿祝赞条、禅苑清规卷三藏主条](参阅‘藏主’6607 )
覆手向下合掌 [佛学大词典]
密教十二合掌之第十一。即二掌俱覆,二拇指相并,以二中指之指头相触接。所谓十二合掌乃合两掌所作之十二种印相。密宗以此十二种合掌之形式,与另外六种拳印同为诸印契之基础,故称之为印母。[大日经疏卷十三、大日经义释卷八](参阅‘十二合掌’336)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