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僧索命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盐官齐安会下有一主事僧将死,鬼使来索其命时,僧告曰(卍续一四八·一二一下):‘身为主事,未暇修行,乞容七日。’至七日后,鬼使来觅僧,已不见。后有人举此事问一僧:‘若来时,如何拟抵他?’洞山代答:‘被他觅得也’。洞山之意,谓任鬼使捕捉,即该死时不逃隐,乃为真道人之道。[禅苑蒙求卷中]

上一篇
亡是非论
下一篇
兀庵普宁
亡是非论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隋代僧昙迁(542~607)撰。本书无单行本,唐代智俨编集之华严经孔目章卷四收录其全文(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续高僧传卷十八昙迁传亦收录一部分。昙迁为大乘摄论学者,又崇尚老庄之学,本书即其阐论泯绝是非对立之超然境界。此类超越是非之论说,为佛教所本有,然与庄子齐物论‘万物齐同’之思想仍有密切之关联。智俨收录本书,概将亡是非论视为华严宗‘随顺性起’之同类思想;由是,则吾人可自庄子齐物论,经由‘亡是非论’,至华严思想,而略窥彼等思想演进之脉络。
亡名 [佛学大词典]
(一)北魏僧。生卒年不详。从学于洛阳道辩法师。博通经论,辩才无碍,兼富文藻,以负才傲俗,其师道辩闻而杖之。其后,亡名迁徙于黄龙,对师非但毫无恨意,且晨夕遥礼不辍。[续高僧传卷六](二)北周僧。生卒年不详。南郡(湖北)人,俗姓宗(或谓姓宋)。出身望族,年少即事佛而远绝妻室,富于才华。初事梁元帝(552~554 在位),于梁亡之后出家,投于四川兑禅师门下。北周武帝(561~577 在位)敕为‘夏州三藏’。著有息心铭、至道论、淳德论、遣执论、去是非论、修空论等,及文集十卷。[续高僧传卷七](三)唐代僧。生卒年不详。住于汾州(山西汾阳)大乘寺,立志舍身。贞观(627~649)末年,先断绝谷食,至期,由道俗众等送至西山,放身悬崖下,坐地入寂。(四)唐代僧。生卒年不详。住汉州(四川广汉)开化寺。行持精进,屡见灵瑞应现,乃发誓舍身。一夕见菩萨乘五色云而下,寺内地屋皆变琉璃色,众皆叹赏。[宋高僧传卷二十一](五)唐代僧。生卒年不详。邓州(河南邓县)人。日食雉鸠两只,食毕盥c 时,双鸠复从口出,飞行自在,人人称奇。由是因缘,世称南阳雉鸠和尚。[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六)唐代僧。生卒年不详。住褒城西之中梁山寺,奇行异迹甚多。以纲纪处理僧务,人称兴元上座。德高望重,远近归信。贞观年中示寂,世寿约八、九十岁。[宋高僧传卷二十一]
亡五众物 [佛学大词典]
指五众死亡后之遗物。五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就此五众之遗物而分轻重,三衣等之轻物分与现前之僧众,金银、田园等之重物则归为常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
兀庵普宁 [佛学大词典]
(1197~1276)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日本临济宗兀庵派之祖。兀庵,又作兀庵。西蜀(四川成都)人。自幼出家,初习唯识,后南游,遍访禅林诸老。登四明阿育王山,依止无准师范,体证玄旨,师范特书‘兀庵’二字赠之,因以为号。于当时,与祖智、妙伦、了慧等三人共称师范门下之四哲。其后,迁移杭州灵隐山、四明天童山,为第一座。出世后,弘法于象山灵岩寺。理宗景定元年(1260,一说二年,或开庆元年)东渡日本,寓止博多圣福寺。未久,至京都,受到当时幕府北条时赖之器重,延请住持镰仓建长寺,缁素风从。时赖逝后未久,师即于咸淳元年(1265,一说景定四年)渡海返宋,住于婺州双林寺。晚年移住温州江心龙翔寺。端宗景炎元年示寂,年寿八十。谥号‘宗觉禅师’。遗有语录三卷行世。其门流称兀庵派,或宗觉门徒,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派之一。[元亨释书卷六、延宝传灯录卷二、东岩安禅师行实]
兀庵普宁禅师语录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卷。又作宗觉禅师语录、兀庵宁和尚语录、兀庵和尚语录、兀庵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三册。净韶等编,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初刊。内容收录庆元府象山灵岩广福禅院语录、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语录、法语、佛祖赞、小佛事等。兀庵普宁曾往日本弘法,本录即收录其在日本圣福寺、建长寺等处之法语。为了解宋元与北条时赖、时宗政权之关系以及当时镰仓武士与禅之关系之参考资料。
凡小 [佛学大词典]
其意有二:(一)指凡夫。凡夫即小人,故称凡小。(二)指凡夫与小乘之人,两者并称凡小。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三七·二五○上):‘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