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祥变菩萨 [佛学大词典]

大吉祥变,梵名Laks!ma -maha^vidya ,音译罗乞叉摩摩诃微地也。又称大吉变菩萨。为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最外列上方第六位之菩萨。此尊住于如幻三昧,表示普门示现之德。身呈肉色,趺坐于赤莲花之上。左手竖臂,覆作拳状,持半开敷之莲花,置于肩侧。右手仰掌,稍屈拇指,置于胸前。密号动用金刚,种子为逘(sa),三昧耶形为开合之莲花。[玄法寺仪轨、秘藏记、诸说不同记卷三、胎藏界七集卷上]

上一篇
大吉祥明菩萨
下一篇
大吉隆寺
大吉祥明菩萨 [佛学大词典]
大吉祥明,梵名S/ri^maha^vidya ,音译室利摩诃微地也。为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中列上方第六位之菩萨。又作吉祥观自在菩萨、吉祥菩萨、吉祥。大吉祥,表示不染生死、清净无垢,即以无染清净法门破除众生之冥暗。身呈肉色,趺坐于赤莲花之上。左臂置于肩侧,持未开敷之莲花。右臂置于胸前,掌向外,屈无名、小指,竖余三指。密号常庆金刚,种子为逘(sa),三昧耶形为未开敷之莲花。[青龙寺仪轨、玄法寺仪轨、秘藏记、诸说不同记卷三、胎藏界七集卷上]
大吉祥大明菩萨 [佛学大词典]
大吉祥大明,梵名Maha^s/ri^ -maha^vidya ,音译摩诃室利摩诃微地也。大吉祥表示不染生死、清净无垢莲花三昧,大明有照应度机类无边际之义。为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中列上方第五位之菩萨。又作大吉祥观自在菩萨、大吉祥。身呈肉色,趺坐于赤莲花之上。左手持开敷之莲花,置于腰侧。右手置于胸前,竖掌向外,捻拇指、食指,屈中、无名指,立小指。左侧有使者持花鬘。密号灵瑞金刚,种子为逘(sa),三昧耶形为开敷之莲花。[秘藏记、诸说不同记卷三、胎藏界七集卷上]
大光明藏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卷。全称传灯大光明藏。南宋宝昙辑。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本书系自景德传灯录等书中,抄录传灯诸祖悟法之机缘并加评语。内容包括七佛、西竺二十八祖、震旦诸祖及马祖、黄檗等大师及其法嗣,计收录一九○人。度宗咸淳元年(1265)刊行。其注释书有桂洲道伦所撰大光明藏事苑一卷、此山玄渊所撰大光明藏蔑蒙三卷。
大吉隆寺 [佛学大词典]
西藏名Stag-lun% 。位于西藏拉萨(藏Lha-sa )北七十二公里之山岳中,原系迦尔居派(藏Bkah!-brgyud-pa )之支派大隆派本山,后属黄教。西元一一八○年(一说一一七八年),迦尔居派泼结木九巴(藏Phag-mo-gru )之弟子大吉隆坛(藏Stag-lun%-dam-pa )于大隆地方创建本寺,座下僧众多达三千人,遂以寺为中心,形成大隆派,蓬勃发展。十五世纪时黄教兴起,势力遍及全藏,大隆派乃渐趋衰微,僧院归于黄教,黄教转世喇嘛住此。[青册(Debther sn%on-po); L.A. Waddell:The Buddhism of Tibet; Ch.Bell: The Religion of Tibet(桥本光宝译,西藏の喇嘛教)
大吉隆坛 [佛学大词典]
(1142~1210)西藏名Stag-lun%-dam-pa 。西藏佛教迦尔居派分支大隆迦尔居之创始人。为泼结木九巴弟子。南宋淳熙七年(1180),于大隆(亦译达垄)地方建大吉隆寺,收徒传法,创立该支派。十五世纪格鲁派(即黄教)得势后,大隆派势力渐衰微。
大同 [佛学大词典]
(一)(819~914)唐代禅僧。安徽怀宁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初阅华严经,颇有启发。其后参谒翠微,大悟玄旨。周游诸方后,隐栖于投子山三十余年,激发往来,请益者盈室,以无畏之辩才随问随答。乾化四年示微疾,随即坐化,世寿九十六。谥号‘慈济大师’。[祖堂集卷六、景德传灯录卷十五、五灯会元卷五、释氏稽古略卷三](二)(1289~1370)明初僧。上虞人,俗姓王。字一云。号别峰。少习儒业,能文章,后投会稽崇胜寺出家。受具足戒后,从绍兴宝林寺春谷法师学清凉教观,复参晦机熙公学禅法。留住六载,后往参中峰求益。至元年间,继主宝林寺,学者从游者甚多。洪武年间,召赴京师,赐宴禁中,寻求放归。三年春入寂,世寿八十二。有宝林类编、天柱诗稿等行世。[大明高僧传卷三、宋学士集卷五十八](三)位于山西大同西北武周山山腹之岩石洞窟。又称云冈石窟。窟内刻有龛、塔、石佛等,著称于世。与龙门同为南北朝佛教艺术之代表。我国原本即有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之敦煌鸣沙山与北凉王所造之甘州三危山等著名石窟,后因昙曜以北魏太武帝毁佛造孽为由,游说文成帝,劝其造五尊大佛于大同石窟内,作为忏悔、追吊与供养四位先帝之用,且为后世纪念文成帝之凭借,遂于和平元年(460)动工,至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时,工程亦未曾稍歇。其构造则各窟殊异,本尊佛置于中央双塔内,壁面与楼阁面均刻有佛龛与四尊诸佛菩萨像。于武周山山麓较狭处一公里长之四十二处石窟,皆造有约五公尺至六公尺高之石像,其样式多为经由西域传入之犍陀罗样式与笈多样式,后因年代渐久而逐渐中国化。其中第十六至二十石窟,内为椭圆形,规模最壮观,凌驾其它各窟,被推定为最早之五窟。[续高僧传卷一昙曜条、历代三宝纪卷九、魏书卷六、卷七上、卷一一四、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大同条、支那佛教史迹评解第二](参阅‘石窟’2118)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