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法 [佛学大词典]

指教乘法数卷十二归纳大般若经所说法门,计有八十一科。即:一为色,二为心,三为五阴,四为十二入,五为十八界,六为四谛,七为十二因缘,八为十八空,九为六度,十为四智,合为八十一法。

上一篇
八人地
下一篇
八十一科
八人地 [佛学大词典]
指天台宗所判立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中,通教十地之第三地。人者忍之意,谓三乘之人共同自世第一法入于十六心见道,正断见惑之八忍位。所谓八忍位,即见道之苦法智忍、集法智忍、灭法智忍、道法智忍、苦类智忍、集类智忍、灭类智忍、道类智忍等八忍。[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
入藏 [佛学大词典]
(一)编集现存佛教典籍之丛书,称为入藏。即编集印度佛典之汉译本,及中、日习法者之撰述。始于东晋末,道安综合整理当世既行之经典,作成综理众经目录。至南齐僧祐着出三藏记集,编集东晋、刘宋、南齐三代之译经目录。以上两者仅为大藏编纂以前之目录,尚未有大小乘,或如经律论之区分。各朝钦定大藏经,始自梁天监十七年(518),庄严寺宝唱等奉敕撰梁世众经目录四卷。魏永熙年中(532~533 ),李廓撰魏世众经目录一卷。高齐武平年中(570~575),法上撰齐世众经目录一卷。至此已大致有分类,梁世众经目录收有大乘经二六二部,六七四卷;小乘经二八五部,四○○卷。内容区分为:先异译经、禅经、戒律、疑经、注经、数论、义记、随事别名、随事共名、譬喻、佛名、神咒等十二类,凡一四三三部,三七四一卷。元魏众经目录区分为:大乘经、大乘论、大乘经子注、大乘未译经论、小乘经、小乘论、有目未得经、非真经、非真论、全非经愚人妄作等十类,总为经律论真伪四二七部,二○五三卷。又齐世众经目录区分为:杂藏、修多罗、毗尼、阿毗昙、别、众经抄、众、人作等八类,凡经律论真伪七八七部,二三三四卷。另据广弘明集卷二十二载,北周保定三年(563)曾有钦定大藏经之编造。至隋代开皇十四年(594),法经奉敕勘定经目,编成众经目录。开皇十七年,费长房编纂历代三宝纪十五卷,其中之代录九卷、入藏录二卷,相当于藏经经目之编纂。此后有隋仁寿二年(602),彦琮等奉诏编纂之仁寿众经目录;唐显庆四年(659),奉诏书写之西明寺大藏经入藏录(收在大唐内典录第八卷)等。唐开元十八年(730),智升撰集之开元释教录,虽为私撰之经录,但却为经录中经典之作,其中第十九、二十两卷,即是收录当时流传经典之入藏录。唐贞元十年( 794),圆照奉敕编纂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下卷即其入藏录。至南唐保大三年( 945),恒安奉敕编纂续贞元释教录,为写本钦定大藏经最后之作。要之,自六朝末期梁陈时代经隋唐至五代末期,钦定大藏经悉依写本流传,至赵宋发明印刷术后,始依刊本流通。北宋之官版大藏经为最初之开版,其后大藏经均依此而编集刊行。有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之敕版(又称蜀版),覆刻此经版者,有高丽版、金版。金版为元代弘法寺版之基础。北宋有祟宁万寿大藏。南宋后又刊行思溪法宝资福寺大藏经、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碛砂延圣院大藏经等。元朝钦定大藏经有弘法寺版,私版有杭州大普宁寺大藏经(今日本所存者即此版)。迄明朝,官版虽有南藏、北藏之分,除编集组织相异外,内容仅有少许出入。至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完成之清版大藏经,为钦定大藏经最后之着。日本自我国请回藏经,于德川时代(1603~1867)始由天海依宋本刊行,复由铁眼依明本刊行。明治时代(1868~1911),有大日本校订缩刻大藏经(略称缩刻藏经)、大日本校订藏经(卍藏经)刊行;大正时代(1912~1925)有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藏经)。[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纪、仁寿众经目录、开元释教录、佛书解说大辞典佛典总论第三部第四章(小野玄妙)](参阅‘大藏经’893、‘中文大藏经’ 1001)(二)谓人、物等入进西藏。如唐代文成公主嫁与弃宗弄瓒(藏Sron%-btsansgam-po ),为史实明载入藏记录之始,自此唐及印度文化亦相继入藏,入藏者亦随之增多。印度僧寂护(梵S/a^ntaraks!ita)受王招请入藏弘法,继有莲华生(梵Padmasambhava )入藏传密。佛教遂大行于藏。(参阅‘西藏佛教’2593)
入坛 [佛学大词典]
(一)谓入灌顶坛受法,为密教修法之一。坛,为梵语man!d!ala(曼荼罗)之意译,系密教金刚界、胎藏界两部诸尊各如法集会之处。真言行者进入此坛场接受灌顶,即称为入坛。此时所行之灌顶法,即称为入坛灌顶。付法传卷二:‘便许入檀,授发菩提心戒。’(二)指登戒坛受戒法。又作登坛。(参阅‘登坛受戒’5166)
八十一科 [佛学大词典]
乃指大藏一览集卷三所录之般若名相八十一科。此即: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六触、六缘所生、四缘、六大、十二因缘、六度、我者、生者、寿者、命者、有情者、养育者、众数者、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见者、知者、二十空、四谛、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易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四念处、四正勤、十遍处、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菩萨十地、五眼、六通、十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不共法、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独觉菩提、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觉觉他)、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因圆果满),共八十一科。
八十八佛 [佛学大词典]
乃五十三佛与三十五佛之合称。五十三佛出自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三十五佛出自大宝积经卷九十八优婆夷会。又在丛林中,晚课所诵之大忏悔文,亦简称为八十八佛,乃取其文中所称念之八十八佛名号而言。
八十无尽 [佛学大词典]
指无尽意菩萨所说之八十种无尽之法门。观音义疏卷上(大三四·九二一下):‘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从是得名,名无尽意也。’[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阿差末菩萨经]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