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浮 [佛学大词典]

西晋惠帝时道士。尝与僧帛远论争佛道,屡为帛远所屈,浮含嗔难忍,乃伪作老子化胡经,谓老子曾入印度,化身为释迦佛以教化胡人,诬谤佛法。生卒年不详。

上一篇
王恩洋
下一篇
王梵志诗集
王恩洋 [佛学大词典]
民国四川南充县人。一名化中。就读北京大学,由黄树因引见而从欧阳渐学,精于法相唯识学。为欧氏支那内学院之一大法将。所撰大乘起信论料简,本诸法相唯识学立场,判定大乘起信论一书为‘梁陈小儿’之作,遂掀起当时佛学界之轩然大波。曾于内学院讲授唯识通论、成立唯识义、佛学概论等课程。又撰有‘人生学’,融汇佛儒诸子之说,揭橥大乘精神,颇为学界所重。此外,另有心经通释等书行世。生卒年不详。[中国佛教近代史(释东初)]
王宫会 [佛学大词典]
为观无量寿经二会之一。佛初临王宫,为韦提希夫人讲说本经一部,是为王宫会。后还至耆阇崛山,复为阿难等大众宣说,是为耆阇会。
王宫塔 [佛学大词典]
位于韩国全罗北道益山郡金马面。塔之详细史实不详,因其所在地称王宫面、王宫里,故称此塔为王宫塔。石塔高五层,约八公尺余,造型优雅,足以使人回想当时文化之隆盛。其造立年代,有依其现况而谓系百济帝释寺之遗物;亦有就其样式,推断其为新罗时代末期(九世纪)乃至后百济之石塔。此外虽有其他诸说,但就石塔本身而言,由于其与佛教之关系,因而备受重视。
王梵志诗集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隋代王梵志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系以通俗之语句,阐示现实生活中所反映之佛教无常、因果等义理。由于说理平易,极受一般道俗所喜爱,教界亦常援引其诗文为弘法之教材。王梵志之诗在唐宋时代十分盛行,与寒山、拾得等师之作品同受重视,苏东坡、黄庭坚等文人,亦撰文品评之。惟宋代以后其诗作渐散逸,及至近代始于敦煌陆续发掘其诗作之写本,如史坦因第五一六号、伯希和第二一二五号等。又苏联列宁格勒本第一四五六号卷尾载有,沙门法忍于大历六年(771)抄写梵志诗一一○首之语句。现今所知王梵志之生平十分简略。据桂苑丛谈、太平广记卷八十二等载,王梵志由隋代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之王德祖抚养成人,因梵志幼时于林檎树树瘿中为德祖发现,故沿用德祖之姓氏、籍贯。又德祖以此幼儿出自林檎树,故取名梵天;后改称梵志,或系受佛教熏习,及时人喜以佛典名相为字号之社会风尚所影响。[白话文学史(胡适)、王梵志出生时代的新观察(潘重规)、王梵志诗校辑序(任半塘)、王梵志について(入矢义高,中国文学报第三、第四期)]
王统记 [佛学大词典]
西藏名Rgyal-rabsgsal-bah!i me-lon% 。又作王统明镜、西藏王统记、藏王纪。西藏史籍之一,绥南监增(藏Bsod-nams rgyal-mtshan )着,成书年代不详,据推测为西元一五○八年。其内容分为十五章,自世界形成与西藏地理述起,历西藏各代至微松系诸王系谱及其事迹,最末说明撰述缘起。虽为西藏王统系谱及其事迹之文献,但内容甚赞叹佛教,并述及佛教在西藏弘通之经过,以及佛教与政治之密切关系。唯是书神话色彩较浓,史料价值稍低于教法史、青史。书中对端美三菩提(藏Thon-mi Sambhot!a )仿梵语创造西藏文字之说明甚为详确,其对藏文三十字母之特质与构造之说明,为今日研究西藏语文之宝贵资料。[略述西藏史籍─王统记(内明杂志第十四期)]
王弼 [佛学大词典]
(226~249)三国魏山阳人。字辅嗣。精通儒、道二家之说,早年即以文学辩才闻名于世,对老庄玄学之注释颇见重于当时,相传文坛泰斗何晏见王弼之老子注,大为倾服,遂废弃己之老子注。此类老庄玄学之思想,对当时佛教影响很大。嘉平元年卒,享年二十四。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