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佛学大词典]

凡五百卷。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李昉等奉敕撰。所引之书多达三百四十五种。内容记述古传之神异事迹与轶闻琐事。其录佛教有关者,共计三十卷。

上一篇
太平道
下一篇
太平乐
太平道 [佛学大词典]
后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8),钜鹿(河北)人张角所创道教之一派。信奉太平经,引用五行思想,以符咒等为人疗病,徒众数十万,号为太平道。中平元年(184)起兵,以着黄巾为标帜,故被称为黄巾军、黄巾贼,后被镇压而失败。然在民间仍秘密流传。
太古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韩国京畿道高阳郡神道面之北汉山城内重兴洞。乃高丽末期僧普愚于忠惠王复位二年(1341)所建。其后一度荒废,直至肃宗、英祖间,圣能始复兴其遣址,而称太古寺。寺中存有普愚之塔碑、舍利塔、石钟等。[东国舆地胜览卷三、海东金石苑卷八]
太山府君 [佛学大词典]
梵名Citragupta 。音译质呾罗笈多,意译作奉教官。又作泰山府君。我国以之为冥府东岳泰山之主司神,佛教则以太山府君配当阎魔王之书记,记录人间善恶诸业,亦为冥界十王之一,称为太山王。在密教,太山府君位于胎藏现图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南方,身呈肉色,右手执笔,左手持檀拏杖(杖端有金环,环中现人面),三摩耶形为人头棒。阿阇梨所传曼荼罗称之为质呾罗笈多讯狱者。[净度三昧经卷一、法事赞卷上、大日经疏卷六、玄法寺仪轨、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幽冥记、冥报记卷中、十王经注卷五]
太平乐 [佛学大词典]
唐代之舞乐。又称五方师子舞。据通典卷一四六载,师子乃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仿师子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方师子各依其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日本则以武昌乐、朝小子、合欢盐等三曲合成太平乐,又称武将太平乐、武昌太平荣、武昌破阵乐、武昌乐。
太平兴国寺 [佛学大词典]
(一)位于蒋山(江苏钟山)。本寺肇建于六朝,初名道林寺。梁天监(502~519)年中,保志禅师寂于此,武帝为立塔寺,改称开善寺,为当时义学之枢府。咸通年中,又改名宝公院,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改今名。元泰定年间毁于薪火,守忠禅师复之。明洪武初年,为筑孝陵乃移建其东之独龙冈,赐名灵谷寺。至清代,一度焚于太平军火,乱平后复建之。民国十八年(1929)北伐成功,政府为追念有功将士,遂改为革命先烈纪念馆。(二)位于翼城县(山西河东)。建于唐贞元三年(787),时称庆国寺,规模雄大。本有大雄、天王、南罗汉、北罗汉、西罗汉、华严、上生、观音、文殊、慈氏、经藏、钟楼等十二院,明洪武年间于此置僧会司,弘治年中一度重修,今仅存大雄、华严、经藏等数堂。(三)位于袁州(江西宜春县南)。原名栖隐寺。寺在大仰山集云峰下,山径萦回,悬泉飞瀑,景色幽雅,宿负盛名。寺为唐末慧寂禅师创置,时称仰山禅院。五代时门庭转盛,遂分为五院。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诏改太平兴国寺,然当地土人犹称为仰山寺。[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第三十一](四)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重建河南开封之龙兴寺,而以年号易为寺名。翌年,复将‘太平兴国’之寺额,敕赐予天下无名之寺,例如江西省袁州、山西省平阳府、太原府五台山、江苏省钟山、河北省开州、河南省开封府中牟县、河南省开封府尉氏县等地,皆有太平兴国寺。首都开封之太平兴国寺造有译经院(后称传法院),迎请天息灾、施护、法天等从事经典翻译。后又造印经院,从事经典刻版印行。日本留学僧一度参访本寺。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堂宇衰颓,今已不存。[佛祖统纪卷四十六、参天台五台山记卷四](五)位于五台山楼观谷。本名白鹿寺,沙门睿见住此,持律精严,缁白归信之。宋太宗闻师道行,乃诏令建寺,一时颇具盛观。[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五]
太玄真一本际经 [佛学大词典]
凡十卷。初唐、中唐之际流行之道教经典。据甄正论卷下载,隋之道士刘进喜改换佛教经典,造五卷本,其后道士李仲卿又增广为十卷。其内容旨在教化三乘以导入一乘,并说一切诸法之根本为非因非果之道性。综观全经,受佛教之影响颇巨,尤其受三论宗之影响最大。系为对抗佛教教理而创之作。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