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四轮 [佛学大词典]

据俱舍论分别世品载,器世间(物质世间)之形成,系以四轮所构成,即:(一)风轮,由有情之业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而生风轮,其广无数,厚十六亿踰缮那;其体坚密,如以金刚轮奋威击之,则金刚碎而风轮无损。(二)水轮,又由有情之业力,起大云雨,澍于风轮上,积水成轮,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之位,深有十一亿二万踰缮那。(三)金轮,由有情之业力,感别风起,搏击此水,上结成金,如熟乳之凝结为膜,厚有三亿二万踰缮那,与水、金二轮之广相等,其直径有十二亿三千四百半踰缮那。此三轮加上其所依之虚空轮,共为四轮,称大地四轮。[俱舍论卷十一]

上一篇
大同
下一篇
大地没人缝
大同 [佛学大词典]
(一)(819~914)唐代禅僧。安徽怀宁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初阅华严经,颇有启发。其后参谒翠微,大悟玄旨。周游诸方后,隐栖于投子山三十余年,激发往来,请益者盈室,以无畏之辩才随问随答。乾化四年示微疾,随即坐化,世寿九十六。谥号‘慈济大师’。[祖堂集卷六、景德传灯录卷十五、五灯会元卷五、释氏稽古略卷三](二)(1289~1370)明初僧。上虞人,俗姓王。字一云。号别峰。少习儒业,能文章,后投会稽崇胜寺出家。受具足戒后,从绍兴宝林寺春谷法师学清凉教观,复参晦机熙公学禅法。留住六载,后往参中峰求益。至元年间,继主宝林寺,学者从游者甚多。洪武年间,召赴京师,赐宴禁中,寻求放归。三年春入寂,世寿八十二。有宝林类编、天柱诗稿等行世。[大明高僧传卷三、宋学士集卷五十八](三)位于山西大同西北武周山山腹之岩石洞窟。又称云冈石窟。窟内刻有龛、塔、石佛等,著称于世。与龙门同为南北朝佛教艺术之代表。我国原本即有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之敦煌鸣沙山与北凉王所造之甘州三危山等著名石窟,后因昙曜以北魏太武帝毁佛造孽为由,游说文成帝,劝其造五尊大佛于大同石窟内,作为忏悔、追吊与供养四位先帝之用,且为后世纪念文成帝之凭借,遂于和平元年(460)动工,至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时,工程亦未曾稍歇。其构造则各窟殊异,本尊佛置于中央双塔内,壁面与楼阁面均刻有佛龛与四尊诸佛菩萨像。于武周山山麓较狭处一公里长之四十二处石窟,皆造有约五公尺至六公尺高之石像,其样式多为经由西域传入之犍陀罗样式与笈多样式,后因年代渐久而逐渐中国化。其中第十六至二十石窟,内为椭圆形,规模最壮观,凌驾其它各窟,被推定为最早之五窟。[续高僧传卷一昙曜条、历代三宝纪卷九、魏书卷六、卷七上、卷一一四、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大同条、支那佛教史迹评解第二](参阅‘石窟’2118)
大吉隆坛 [佛学大词典]
(1142~1210)西藏名Stag-lun%-dam-pa 。西藏佛教迦尔居派分支大隆迦尔居之创始人。为泼结木九巴弟子。南宋淳熙七年(1180),于大隆(亦译达垄)地方建大吉隆寺,收徒传法,创立该支派。十五世纪格鲁派(即黄教)得势后,大隆派势力渐衰微。
大吉隆寺 [佛学大词典]
西藏名Stag-lun% 。位于西藏拉萨(藏Lha-sa )北七十二公里之山岳中,原系迦尔居派(藏Bkah!-brgyud-pa )之支派大隆派本山,后属黄教。西元一一八○年(一说一一七八年),迦尔居派泼结木九巴(藏Phag-mo-gru )之弟子大吉隆坛(藏Stag-lun%-dam-pa )于大隆地方创建本寺,座下僧众多达三千人,遂以寺为中心,形成大隆派,蓬勃发展。十五世纪时黄教兴起,势力遍及全藏,大隆派乃渐趋衰微,僧院归于黄教,黄教转世喇嘛住此。[青册(Debther sn%on-po); L.A. Waddell:The Buddhism of Tibet; Ch.Bell: The Religion of Tibet(桥本光宝译,西藏の喇嘛教)
大地没人缝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谓大地无论如何破裂,人类皆无可奈何;引申为人类对于真如实际之实态,亦无可奈何,此即指超越知觉分别之不可得空之境界。洞上古辙卷上(卍续一二五·三五八上):‘石人衫子破,大地没人缝。’
大地法 [佛学大词典]
梵语maha^-bhu^mika。遍大地法之略称。指与一切心相应俱起之十种心理作用。即:(一)受(梵vedana^ ),领纳之义;有苦受、乐受、非苦非乐受等三种。 (二)想(梵sam!jn~a^ ),想像之义;对境而取差别之相。(三)思(梵cetana^ ),造作之义;令心有所造作。(四)触(梵spars/a ),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能有触对。 (五)欲(梵chanda ),缘外境而有所希求。(六)慧(梵prajn~a^ ),对法能有所分别、简择。(七)念(梵smr!ti ),对所缘之事铭记不忘。(八)作意(梵manaska^ra ),警觉之义;能令心警觉。(九)胜解(梵adhimoks!a ),即殊胜之解;对境而产生印可审定之作用。(十)三摩地(梵sama^dhi ),又作等持、正定,即使心专注一境。此十法遍善、不善、无记等三性之心品而与之相应,故称大法;此大法之依地为心王所有,故称大地法。说一切有部主张此十法遍一切心,而俱起于刹那之间,且此十法皆有别体;经量部则主张,十法之中唯有受、想、思三法有其体,余者则无;唯识家将十法分成五遍行、五别境两种,即:(一)作意、触、受、想、思等五法,遍与一切之心、心所相应,故称遍行。(二)欲、慧、念、胜解、三摩地等五法缘各别之境而生,故称别境。[显扬圣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十、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三、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四十二]
大安寺 [佛学大词典]
(一)位于洪州(江西南昌),为安世高于后汉灵帝建宁三年(170)所建。唐宣宗时,黄檗希运入此寺举扬禅风,四方来集之学徒颇多,相国裴休亦师事之,终于有大禅苑之建筑。(二)位于韩国全罗南道谷城郡竹谷面,山号为桐里山。又称泰安寺。相传系于唐天宝年间创建。新罗神武王元年(839),慧彻(又作惠哲,785~861)学禅法于袭公山之西堂智藏(马祖道一之法嗣),归国后,即在此寺弘法,其门下有道铣等人,亦住此寺阐扬禅法,故桐里山乃成为禅门九山之一。现存寺域广大,有凤凰门、普济楼、大雄殿、应真殿、惠哲禅师照轮清净塔、寂忍禅师(惠哲)碑、广慈禅师(允多、惠哲之法孙)塔、广慈大师碑等。[朝鲜寺刹史料卷上、朝鲜禅教史(忽滑谷快天)](三)位于日本奈良。今属真言宗山阶派。为南都七大寺之一。又称南大寺,或单称大寺。推古天皇二十五年(617)建立之熊凝精舍即本寺前身。镰仓时代一度废弛,大正初年重修。今寺内有木造千手观音立像、木造不空罥索观音立像、木造杨柳观音立像等多种,被列为日本国宝。又藏有空海传自我国之周尺,世称大安寺尺。[大安寺碑文一首并序、大安寺唐院记、大安寺住侣记]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