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重玄门 [佛学大词典]

即指菩萨在成佛之前,于等觉位再度重返人间修习自凡夫以来所作之事,使其一一契合真理(即成就玄妙),此谓入重玄门、倒修凡事。天台家认为,别教菩萨于等觉位难以断除元品无明,故成为凡夫,与一切众生相交而入重玄门,以此行力断除元品之无明(教道之重玄);圆教菩萨则普遍现身于世界而入重玄门(证道之重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维摩经略疏卷一]

上一篇
入室
下一篇
入唐八家
入室 [佛学大词典]
(一)又作开室。乃进入师父室中,亲受法门而嗣法之意。 (二)禅林弟子进入师父之室,参学问道,称为入室。(三)贵族檀越入寺院,亦称入室。(四)于真言宗,入灌顶室受法灌顶者,即称为入室弟子。
入阿毗达磨论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塞建陀罗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古来阿毗达磨俱舍论之论旨系以五位七十五法为纲目,本论系研究俱舍论必备之入门书。然与俱舍论稍异,俱舍论乃将诸法分为七十五法,本论则加上欣、厌二心所,总成七十七法。[大唐内典录卷五、古今译经图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八、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一]
入门 [佛学大词典]
即进入师门。凡蒙师父允许,剃发成为弟子,以进入佛门修行佛道,称为入门。
入唐八家 [佛学大词典]
指日本平安初期来华留学,并携去密教经典以广弘密教之八位僧人。又作八家真言、真言八家祖师。 此八家之请经数目及时间如下:(一)最澄(天台宗)于延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 804~805)间,请去二三○部,四六○卷。(二)空海(真言宗)于延历二十三年至大同元年(804~806)间,请去二一六部,四五四卷。(三)圆行(真言宗)于承和五年至六年(838~839)间,请去六十九部,一二三卷。(四)常晓(真言宗)于承和五年至六年间,请去三十一部,六十三卷。(五)圆仁(天台宗)于承和五年至十四年间,请去五八四部,八○二卷。(六)慧运(真言宗)于承和九年至十四年间,请去一七○卷。(七)圆珍(天台宗)于仁寿三年至天安二年(853~858)间,请去四四一部,一千卷。(八)宗睿(真言宗)于贞观四年至七年(862~865)间,请去一三四部,一四三卷。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佛学大词典]
凡四卷。日僧圆仁撰。又称入唐求法巡礼记、入唐巡礼记、五台山巡礼记,或简称巡礼记。为圆仁在唐之见闻记。承和五年(838),圆仁随遣唐使来华,至承和十四年返日。此书即为此期间之实地见闻录。叙述海上行程之旅途劳苦,入扬州开元寺受学,巡礼五台山之经过。以及到长安受法后,遭逢唐武宗会昌法难,被迫还俗,历经千辛万苦始返回日本之经过。其内容极富变化,除佛教教义之外,尚有关于交通与社会风俗之珍贵资料,故不仅有助于研究佛教史,于一般东方史之贡献亦大。本记珍藏于日本京都教王护国寺,被视为国宝。此书未收藏在一般大藏经中。国内有文海出版社之单行本。
入堂法 [佛学大词典]
入堂之仪式法则。大众倚西序之柱由左足而入,正面叉手低头分东西两序就位,先于佛前问讯,再对座互作揖而立;住持人由中央先由右足而入至靠近拜席处正面和南,此时大众皆齐叉手低头。禅苑清规卷一赴粥饭载,前门入时必从南颊(面向僧堂,其前门左侧之柱处)入,先举右足;不从北颊入,系尊敬住持人之故。后门入时,上间坐者从北颊入,先举左足;下间坐者则从南颊入,先举右足。既入,则于圣僧前问讯而坐。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