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喜心 [佛学大词典]

指净土行者由于弥陀以大悲摄取而产生之大欢喜心。即深信弥陀之摄取一切众生,凡愿往生者,纵业未了,亦得蒙佛接引;此一真实信心,相续不断,生大欢喜心,故称大庆喜心。

上一篇
大德寺
下一篇
大慧
大德寺 [佛学大词典]
为日本京都佛教名胜之一。山号龙宝山。乃日本临济宗大德寺派之大本山。正中元年(1324),宗峰妙超(大灯国师)所创。自后醍醐天皇赐予‘本朝无双禅苑’之号后,遂被推为五山之一。足利义满许之为十刹之一。数次遭遇大火。应仁之乱后,一休宗纯入住该寺,由于豪商大力接助,遂得再兴。然开祖时之纯粹禅风,至今已渐趋式微,而以茶道闻名于世。此处伽蓝大多为桃山、江户初期之建筑。由于有力檀护之布施,茶道甚盛,遗留至今之茶室、茶庭甚多,另藏有室町末期王公贵族所珍藏之宋画。法堂、佛殿、钟楼、库里、方丈等并列。唐门是‘聚乐第’之遗构,为华丽之桃山建筑。方丈之庭园为江户初期之样式。除方丈室之八十四面障壁画外,另有大灯国师像等顶相,及牧溪所画中观音左右猿鹤图、龙虎图、南宋之五百罗汉八十二幅、墨迹、佛画等。
大德 [佛学大词典]
梵语bhadanta,巴利语同。音译婆坛陀。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之长老,亦称大德。另于诸部律中,对现前之大众,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比丘尼众则称‘大姊僧’。于我国,不以‘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为对高僧之敬称。然于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即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六月玄奘于弘福译经时,另有证义大德十二人、缀文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等。贞元释教目录卷十六亦举出临坛大德、百座大德、三学大德、讲论大德、义学大德、翻经大德、译语大德等名称。此外,统领僧尼之僧官,亦称大德。据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载,唐朝武德初年,以僧众过繁,乃置十大德以纲维法务;大宋僧史略卷下德号条亦列出临坛大德、引驾大德等名称。然至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广泛使用,凡对有德有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称之;或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而成为佛教界一般性之礼称。[别译杂阿含经卷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九、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二、大毗婆沙论卷六、释氏要览卷上]
大蒙山施食 [佛学大词典]
蒙山施食,旨在利济孤魂。蒙山,位于今四川名山县。宋时有不动上师,人称甘露大师,居于四川蒙山,曾为普济幽灵,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诸部,辑成蒙山施食,成为佛门必备课诵仪轨。及至近代,有兴慈大师力倡蒙山施食,并加入六番开示,称为大蒙山施食。施放大蒙山施食时,中间置一法坛,上供佛像,中置香花时果、香炉烛台,备白米清水各一杯,并请大僧主坛说法;法坛对面设一孤魂台,供十方法界六道群灵之位,于起香后,以黄布或绳围至法坛前,令诸鬼神于此礼拜,闻法受食,使无所障碍,得大利益,施放大蒙山施食之时,以戊亥二时为宜,一般施放蒙山亦于晚殿时举行。
大慧 [佛学大词典]
(一)谓佛陀之大智慧。(二)为梵语maha^prajn~a^ 之意译,音译摩诃般若。[三论玄义卷六上](参阅‘摩诃般若’6080)(三)菩萨名,梵名Maha^mati ,音译作摩诃摩底,于楞伽经会上,为一会之上首。(四)(677~744)为唐代南岳怀让之谥号。故后世又称怀让为大慧禅师。(参阅‘南岳怀让’3755)(五)(1089~1163)南宋禅僧,名宗杲。(参阅‘大慧宗杲’881)(六)(1564~1636)明代法相宗学僧。又称大惠。(参阅‘大惠’858)
大慧宗杲 [佛学大词典]
(1089~1163)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俗姓奚,宣州(安徽)宁国人。十七岁,出家于东山慧云寺之慧齐门下,翌年受具足戒。先后参访洞山微、湛堂文准、圜悟克勤等师。宣和年间,与圜悟克勤住东京(开封),大悟后,乃嗣圜悟之法,圜悟并以所著‘临济正宗记’付嘱之。未几,令师分座说法,由是丛林归重,名振京师。靖康元年(1126),丞相吕舜徒奏赐紫衣,并得‘佛日大师’之赐号。绍兴七年(1137),应丞相张浚之请,住持径山能仁寺,诸方缁素云集,宗风大振。绍兴十一年,侍郎张九成至能仁寺从师习禅,偶论议朝政;其时秦桧当道,力谋与金人议和,张九成则为朝中之主战派。秦桧大权在握,竭力斩除异己,师亦不得幸免,于十一年五月褫夺衣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其间集录古尊宿之机语及与门徒间商量讨论之语录公案,辑成‘正法眼藏’六卷。绍兴二十年,更贬迁至梅州(今广东梅州),其地瘴疠物瘠,师徒百余人毙命者过半,然师犹以常道自处,怡然化度当地居民。绍兴二十五年遇赦,翌年复僧服。二十八年,奉敕住径山,道俗慕归如旧,时有‘径山宗杲’之称。师辩才纵横,平日致力鼓吹公案禅法,其禅法被称为‘看话禅’(即以考察公案、话头而求开悟之禅法),此与宏智正觉之‘默照禅’相辉映。晚年,住径山,四方道俗闻风而集,座下恒数千人。孝宗归依之,并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元年八月微恙,十日亲书遗奏,又书遗偈,掷笔委然而入寂,世寿七十五,法腊五十八。谥号‘普觉禅师’。遗有大慧语录、正法眼藏、大慧武库等书。嗣法弟子九十余人,较著名者有思岳、德光、悟本、道颜等。[明高僧传卷五、大慧年谱、嘉泰普灯录卷十五、联灯会要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九]
大慧派 [佛学大词典]
为我国禅宗临济宗杨岐派之一支,开祖为大慧宗杲(1089~1163)。宗杲自杨岐派第三世之圜悟克勤得法之后,初住江西云居山。南宋绍兴七年(1137),入住径山能仁寺,云衲来集者常逾数千,又着正法眼藏六卷等,大倡‘看话禅’,此一法脉即称大慧派。与圜悟之另一弟子虎丘绍隆所开创之‘虎丘派’相对称。嗣法者有拙庵德光、卍庵道颜、懒安鼎云等九十余人,其中,以拙庵之法系最繁兴,门下有妙玄之善、北涧居简、浙翁如琰等,日本达磨宗之祖大日能忍亦受拙庵之印可而返日弘法。元大德年间,成宗尝归依妙玄之善法孙元叟行端,并赐号‘慧文正辩禅师’,后住径山,阐扬大慧宗风。门下英才颇多,其中,楚石梵琦历住福臻、永祚、本觉诸大寺,主张‘教禅一如’,文宗赐号‘佛日慧辩禅师’。北涧居简之下有物初大观、晦机元熙、笑隐大訢等,日本天祐思顺即传大慧派北涧居简之法。又佛祖历代通载(念常)、释氏稽古略(觉岸)、五灯会元(普济)等,亦均为此派门人之钜着。[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五灯会元卷十九、禅宗正脉卷十九、续传灯录卷二十七]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