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王三昧 [佛学大词典]

又作金刚王三昧。指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即大日如来所入之三昧。据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载,释迦能仁如来住自受用身,据色究竟天,入于不空王三昧。释迦入此三昧时,直为法身大日如来。[诸仪轨禀承录卷十二]

上一篇
不空大灌顶光真言
下一篇
不空如来藏
不空大灌顶光真言 [佛学大词典]
又作光明真言、大灌顶光真言。略作光言。为大日如来之真言,又为一切诸佛菩萨之总咒。此密咒系谓自大日如来不空真实之大印中,可产生宝珠、莲华、光明等功德,并以如来之大威神力照破无明烦恼,从而转地狱之苦为净土之乐。[大灌顶真言经钞、光明真言经钞](参阅‘光明真言’2176)
不空 [佛学大词典]
(705~774)梵名Amoghavajra 。又作不空金刚。为唐代译经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师子国人。天资聪明,幼从叔父游南海诸国,其后出家,十四岁从金刚智三藏学悉昙章,诵持梵经。寻渡南海,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抵洛阳,时年十六。一说系北天竺婆罗门之子,少孤,随叔父至武威、太原,后师事金刚智。二十岁(开元十二年)于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师聪敏过人,深获三藏器重,尽得五部三密之法。及金刚智示寂,师遵遗命,往印度求法,偕同含光、慧辩等浮海西游,经广府、诃陵而达锡兰,从普贤阿阇梨(一说龙智阿阇梨)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及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各十万颂、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夹五百余部,并蒙指授诸尊密印、文义性相等。又遍游五印度,于天宝五年(746)还京师,为玄宗灌顶,住净影寺。以祈雨灵验,赐号智藏,并赐紫袈裟等。安史乱起,住长安大兴善寺行禳灾之法。及长安陷,玄宗于成都蒙尘,肃宗即位灵武,其时师虽陷身乱军之中,仍屡次秘密遣使致书肃宗,传达日常起居与竭诚效忠之意,肃宗亦遣使密求大法。代宗时,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曾于太原五台山造密教道场,展开宣教活动。大历六年(771)表进开元以来所译经七十七部一○一卷及目录一卷,并请入藏。大历九年六月中,师预知时至,上表辞别,献五钴金刚铃杵等,倚卧而入寂,享年七十。追赠司空,谥号‘大辩正’,于大兴善寺造塔安置舍利。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并称c 大翻译家,对确立梵语与汉字间严密的音韵对照组织之功甚钜。又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付法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觉超等,而以嫡传之惠果称真言付法第七祖。[宋高僧传卷一、表制集卷一至卷六、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卷上、卷下、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
不知足者 [佛学大词典]
‘知足’之对称。指于自己本分之外无餍的贪求者,亦即欲念强烈而不知餍足之人。一切苦恼皆由强劲之欲念而起,故修行者须以‘不知足’为戒慎。遗教经谓,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虽富而贫,为知足者所怜悯。
不空如来藏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不空真如。‘空如来藏’之对称。如来藏离脱一切烦恼,称为空如来藏;如来藏具足恒沙不思议佛法,与之不离、不脱、不异,称为不空如来藏。[胜鬘经空义隐覆真实章、大乘起信论](参阅‘真如’4197)
不空成就如来 [佛学大词典]
梵名Amoghasiddhi 。又作不空成就佛。金刚界五佛之一。位于金刚界曼荼罗五解脱轮中北方月轮之中央。表五智中之成所作智,亦为五部中业部之主尊。在成身会中,不空成就如来身呈金色,左手结拳印,安置膝上,右手舒覆五指当胸,跏坐莲华。其四方安置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等四菩萨。密号不动金刚,种子为奥(ah!),三昧耶形为十字羯磨杵。胎藏界称之为天鼓雷音佛。[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二十二、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中、菩提心论、秘藏记卷末]
不空见菩萨 [佛学大词典]
不空见,梵名Amogha -dars/ana 。又作不空眼菩萨、正流菩萨。属于贤劫十六尊之一。在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微细、供养、降三世羯磨、降三世三昧耶等诸会中,位于第一重东方金刚钩菩萨之北。此菩萨以五眼普观法界众生之平等差别,能除一切恶趣,令转趣正善道不灭涅槃,故称不空见。密号普见金刚、真如金刚,种子为奥(ah!),三昧耶形为一股眼(独股杵,两侧具眼)。其形像依各会而稍异,微细会之尊为左掌仰置膝上,右手持莲华,华上立一股眼,跏坐莲华。又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中,此尊位于东方第二位,密号普观金刚,其三昧耶形、身形等均与金刚界曼荼罗有别。[大乘观想曼荼罗净诸恶趣经卷上、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贤劫十六尊、大日经疏卷六、胎藏七集卷中、诸说不同记卷六](参阅‘贤劫十六尊’6175)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