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山 [佛学大词典]

位于湖北黄梅县东北。又作冯茂山。俗称东山。以禅宗五祖弘忍住此山阐扬禅风而闻名。五祖入寂后,神秀等葬其遗骸于此山。其后,师戒、秀禅师、法演等相续住此山。其中,法演于此建一大丛林,大阐杨岐之宗风,门弟子甚众,圜悟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等均出自其门。此外,山之半腹有一真慧寺,乃五祖所开创者。[宋高僧传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一一七五]

上一篇
五祖
下一篇
五秘密
五祖 [佛学大词典]
(一)即禅宗东土第五祖弘忍禅师。[宋高僧传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三、传法正宗记卷六](二)宋蕲州五祖山法演禅师。[续传灯录卷二十](三)净土五祖,昙鸾、道绰、善导、法照、少康五人。(四)莲社五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五人。(五)华严五祖,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五人。
五海 [佛学大词典]
五种具德之海。(一)指如来自证之无尽圆明性海藏中之五种义分。即:(一)一切诸世界海,(二)一切众生海,(三)法界业海,(四)一切众生欲乐诸根海,(五)一切三世诸佛海。依华严经探玄记卷三所说,第一为所依之义,第二为萌发或积聚之义,第三为轨用之义,第四为行别或性别之义,第五为觉圆之义。此五海中之每一海皆具足其余四者,以其深广无尽,具德难思,故称为海。华严经探玄记又分如下十门以分别之:义相、染净、理事、人法、因果、三世间、境智、依正、三宝、融摄。[旧华严经卷三、解深密经卷五、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八、华严五教章卷三](二)将如来发心修行等之因果分为五种。即:(一)大慈悲心海,(二)大圆满因海,(三)一切众生海,(四)广大誓愿海,(五)大自在果海。如来之事业具有发心、修行、度生、誓愿及成果等五种,皆深广而无边,故喻为海。[释摩诃衍论卷六、卷七、释摩诃衍论疏卷下本]
五根色 [佛学大词典]
五根之色。五根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及慧根。据大日经疏卷六载,若以五色配列五根,则分别为白、赤、黄、青、黑等色,称为五根色。又有以白、黄、赤、青、黑等顺序略异之五色为五根色者。
五秘密 [佛学大词典]
又作五秘密菩萨、五金刚菩萨。指密教金刚界之金刚萨埵及欲、触、爱、慢等五金刚菩萨。又称金刚萨埵、金刚箭、金刚喜悦、金刚爱、金刚欲自在;或称大圣、眼箭、计里计罗尊、爱、慢;或称普贤菩萨、欲金刚、计里计罗尊、爱金刚、金刚慢尊;或称金刚萨埵、意生、触、爱结、意气。此五尊菩萨同为一体,表示不动五趣有情烦恼爱欲之当相,而直接开显五智功德之意;亦即观众生的欲、触、爱、慢之妄体,与真实菩提心之金刚萨埵为同体。以其染净不二、因果同体之理趣深妙难解,故称五秘密。五秘密住同一月轮之内,为不住生死之义,表大智之德;又坐同一莲华上,为不住涅槃之义,表大悲之德。其名称与部位、持物等列表如下:依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载,欲金刚持金刚弓箭,表射除第八阿赖耶识中之一切有漏种子,成就大圆镜智。金刚计里计罗(触金刚)抱持金刚萨埵,表净除第七识妄执第八识为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以成就平等性智。金刚萨埵住大智印,表以金刚界三十七智,成就自受用与他受用之果德身。爱金刚持摩竭幢,表能净意识缘虑于染净有漏心,成就妙观察智。慢金刚以二金刚拳置胯,表净除五识之质碍身,起大勤勇,尽无余之有情,皆顿令成佛,成就成所作智。此五尊之印相系以极喜三昧耶印为总印,或五尊有各别之印。又为灭罪等,以五秘密菩萨为本尊所修之行法,称五秘密法。以五秘密为中心所建立之曼荼罗,称为五秘密曼荼罗。[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金刚顶胜初瑜伽经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轨、理趣释卷上]
五秘密曼荼罗 [佛学大词典]
密教图像中,于金刚萨埵、欲菩萨、触菩萨、爱菩萨、慢菩萨等五秘密中,加上八供四摄,共成十七尊,称为五秘密曼荼罗。又称十七尊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九会中之理趣会。五秘密,即以净菩提心为体,以金刚萨埵为主尊,以四烦恼为体,以欲、触、爱、慢四金刚菩萨为眷属,表示‘烦恼即菩提’之义。一般流布之图像,中央画金刚萨埵,右方安置欲、触二尊,左方安置爱、慢二尊。若依深秘之义,欲菩萨乃金刚界大圆镜智,故为大慧;触菩萨乃宝部平等性智,故为大定;爱菩萨乃莲华部妙观察智,故为大悲;慢菩萨乃羯磨部成所作智,故为大精进。乃摄定于慧,摄精进于悲,合此四菩萨为悲智二德,复合悲智二德为一金刚萨埵,此即为爱染明王。[五秘密仪轨、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
五衰 [佛学大词典]
(一)又作五衰相、天人五衰。天人于寿命将尽时身体所现之五种衰亡相。即:(一)头上之花(或冠)萎靡。(二)腋下出汗。(三)衣裳污秽。(四)身失威光,或常瞬目,且身上产生臭气。(五)不乐于本座,或违逆玉女。俱舍论卷十称之为大衰相,另有小衰相之说。[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佛本行集经卷五](参阅‘天人五衰’1333)(二)由犯戒所受的五种衰耗之果。据长阿含卷二游行经载,即:(一)求财所愿不遂。(二) 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当入地狱。此外,四分律卷五十九另举出犯戒者之五种过失,亦称为五衰。[般泥洹经卷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三、四分律卷五十九](参阅‘五过’1171)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