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斯 [佛学大词典]

(Davids, Thomas William Rhys; 1843~1922)英国佛教学者。又常译为瑞斯戴维斯。一八八三年以来任伦敦大学教授,讲授巴利语。复执教于曼彻斯特(Manchester)大学,讲授比较宗教学(1904~1915)。一八八二年设立巴利语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组织和推动欧美佛学研究,刊行巴利文佛典与注释之绝大部分。晚年,又与史惕德(W. Stede)合著巴利英文辞典(Pali-English Dictionary),予研究者莫大之便利。此外,另著有佛教(Buddhism, 1877)、本生经(Buddhist Birth Stories, 1880)、弥兰王问经(The Questions ofKing Milinda, 1890)等书。大卫斯夫人卡珞琳(Caroline AugustaDavids)亦为佛教学者,自一八九四年结婚以来任曼彻斯特之维多利亚大学及伦敦大学东方研究学院讲师,讲授印度哲学、佛教学等。又从事巴利语圣典之英译,及原始佛教、阿毗达磨之研究。除襄助其夫外,亦著有佛教(Buddhism, 1912)、早期佛教之礼赞(Psalms of the Early Buddhists, 2 vols., 1909~1913)、佛教心理学(Buddhist Psychology,1914)、佛教之根本教义(What wasthe Original Gospel in Buddhism? 1938)等书。

上一篇
大兴善寺
下一篇
大辨功德娑怛那
大兴善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陕西西安市南二点五公里处。又称兴善寺。隋文帝于长安东南兴建新城(大兴城),于遵善坊左侧建立本寺,初称遵善寺。其寺领之宏大、堂塔之雄壮,堪称隋唐以来长安第一。其时,四方学僧云集,寺运殷盛。隋开皇年间,印度僧人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先后来长安,住此传授密宗。唐中宗神龙、景龙年间(705~709),一度称为酆国寺。据传号称开元三大士之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亦曾驻此译出密宗经典。本寺为当时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天宝十五年(756)五月,不空在此举行息灾咒法,并设一灌顶道场与戒坛,此后遂与青龙寺并称为密教之中心道场。日僧圆仁、圆珍等人即于本寺受传密教。会昌法难后一度荒废,至明代再度兴起。清代时由于回教徒之掠夺,再度受毁。寺域内有唐建中元年(780)所立之不空三藏碑。[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开元释教录卷七、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
大兴国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陕西大荔县之古寺。隋文帝大兴佛法时,曾命四十五州各置大兴国寺,本寺即其一,亦为文帝出生之地。东魏大统七年(541),文帝生,托神尼智仙抚养,住于般若尼寺。十三岁始还家,时值北周排佛之潮,及至隋起,帝由山东入,及登天子位,乃重兴佛教,继于各地造大兴国寺,并重建般若尼寺。仁寿二年(602),帝及后同感得舍利,遂于州郡之大刹内营塔百余所,塔下必置神尼之像。本寺背城临水,殿塔廊庑,极尽庄严,隋末唐初,法祥、道宗曾于此弘法。
大兴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韩国全罗南道海南郡。号头轮山。韩国三十一本山之一。原名大芚寺。创建于百济久尔辛王七年(426),八十余年后,善行头陀重建之。李朝宣祖三十年(1596),一度毁于兵火,六年后重修,此后为西山派之宗门重镇。寺内珍藏西山大师清虚休静之衣钵。盖休静继承碧松智严、芙蓉灵观等之法灯,主张‘教禅兼修’,乃渐统一高丽朝以来教禅两宗对立之势,门风甚盛,弟子千余人,上堂高足七十余人。休静示寂之后,门人松云惟政、鞭羊彦机、逍遥太能、静观一禅等各开一派,另又衍出青梅派、中观派、虚闲派等,门庭盛极一时,堪称为李朝佛教划时代之时期,直至今日,韩国佛教僧徒之中大部皆属西山派。于本寺之西山派,历代亦宗师辈出,大弘宗风。今有大雄殿、十王殿、罗汉殿、千佛殿、枕溪楼、驾虚楼、大香楼、洗尘堂、白雪堂、禅堂、念佛堂、寺务司局、接宾寮等,山内并有清神、挽日等十二庵,山外有道岬、美黄等三十二末寺。[朝鲜寺刹史料卷上、朝鲜佛教通史、李朝佛教]
大辨功德娑怛那 [佛学大词典]
又作大辨功德天、大德天女。二十八部众之一,为千手观音之眷属,拥护行者之善神。系帝释天之女,多闻天之妃。其形像,左手把紫绀色如意珠,右手持金刚剑。真言为:唵摩诃具陵吉利他曳娑婆诃。[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佛像图汇卷四]
大醒 [佛学大词典]
(1900~1952)江苏东台人,俗姓袁。法名机警。晚年别署随缘,太虚大师赐号‘大醒’,因以字行。早年毕业于东台师范学校。读憨山梦游集,顿起出世之志,因从扬州天宁寺让之和尚出家,时年二十五。同年夏天,太虚大师讲维摩经于光孝寺,师始厕讲席,秋,入武昌佛学院,专究内典。民国十七年(1928),应太虚之命,至厦门南普陀寺,任监院,主持闽南佛学院。时革命初奠,佛教危机弥深,而教内犹多因循,师乃创办现代僧伽月刊(后改名现代佛教),为我国佛教有健全舆论之始。二十一年,随太虚离厦门。翌年,小住潮汕。冬,还武昌佛学院,主编海潮音,鼓吹人间佛教。二十四年,赴日考察佛教教育,备受欢迎,翌年返国,住持淮阴觉津寺,创办觉津佛学院、觉津月刊,主持七县僧众救护训练,讲学于感化院。会抗战军兴,师乃退而自修。后尝住持高邮善因寺,时值战乱,随缘而已,故师晚年自署‘随缘老人’。抗战胜利后,出任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秘书长。三十五年秋,继太虚大师住持奉化雪窦寺。三十七年,复主编海潮音,嗣以战火南侵,携海潮音来台复刊,兼任善导寺导师。三十九年,移住新竹香山。四十年,发起主办台湾佛教讲习会于新竹灵隐寺。冬,以脑溢血卧疾,缠绵及载,四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示寂,世寿五十三。著有地藏本愿经讲要、八指头陀评传、日本佛教视察记、口业集、空过日记等,海潮音社辑为大醒法师遗著行世。[大醒法师行状(印顺)、大醒法师遗著]
大随求陀罗尼 [佛学大词典]
梵名Maha^ -pratisa^ravidya-dha^ran!i 。又作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随求无能胜陀罗尼、随求即得真言。略称随求陀罗尼。指消灭一切罪障,破除恶趣,随所求即得福德之陀罗尼。此陀罗尼之字句,诸经所载不同,明本不空译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载列二九○句,宝思惟译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高丽本列二五○句,明本列二五二句。内容可分三段,首段揭示归命诸佛菩萨与三宝之理,次段叙说随求菩萨拔济一切众生所有罪障、恐怖、疾病,而令身心安乐、所求圆满。末段宣示受持此陀罗尼者可得诸天、龙、神等之守护,与一切如来之护念。关于其灵验,据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所载,迦毗罗大城中,罗侯罗童子仍于其母耶输陀罗胎内时,母曾投火坑;时,罗侯罗以忆念此陀罗尼故,火坑顿成莲华池。又摩伽陀国王施愿手无子,以此陀罗尼书带于其夫人颈下而终偿宿愿。此外,于随求菩萨感应传卷三,更载有各种有关之灵验,要之,听闻、受持读诵、书写、传布大随求陀罗尼,可得:火不能烧、毒不能中、降伏邻敌、破无间狱、除龙鱼难、产生安乐、免除王难等诸种功德。[金刚顶瑜伽最胜秘密成佛随求即得神变加持成就陀罗尼仪轨、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