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和尚 [佛学大词典]

即唐代沙门慧海。俗姓朱。从越州大云寺道智法师受业,后至江西参访马祖道一,六年大悟,归越州。尝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马祖道一评曰‘大珠圆明’,世人遂称之大珠和尚。[景德传灯录卷六、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四](参阅‘慧海’6040)

上一篇
大海众
下一篇
大秦寺
大海众 [佛学大词典]
指众多之沙门。又作清净大海众、海众。丛林集一团之众僧为海;盖以一会之僧众犹如大海,为诸川所流归,故称大海众。释氏要览卷下(大五四·二九八中):‘众僧如彼大海,流河决水,以入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
大海十相 [佛学大词典]
指大海所具有之十种德相;旧华严经卷二十七即以此十种德相比喻十地菩萨修行而得入于佛之智海,即:(一)次第渐深,比喻欢喜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渐次而进,能成就大愿。(二)不受死尸,比喻离垢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功德清净,离诸垢染。(三)余水入失本名,比喻发光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皆获平等功德,舍离一切假名。(四)普同一味,比喻焰慧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无差别功德,与佛如来同一体相。(五)无量珍宝,比喻难胜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广大无量方便,利益众生。(六)无能至底,比喻现前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甚深功德,利益众生。(七)广大无量,比喻远行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无量功德,以广大觉慧,观察诸法,无有穷尽。(八)大身所居,大身即鲲鲸之类,比喻不动地菩萨,修无功用行,入佛智海,获住一切功德,以无量身,现广大庄严。(九)潮不过限,比喻善慧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护世功德,利于世间,随机授法。(十)普受大雨,比喻法云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护世功德,受如来大法云雨,而无厌足。又旧华严经卷四十六记载,海云比丘观大海十相,除观上述(一)(五)(六)(七)(八)等五相外,并观‘水量无限、水色有种种不可思议、一切生物住其中、为大云所覆、无增减’等五相,合为十相。此外,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二举出大海有八不思议,即除去上述十相中之(三)与(七),所余之八种。海八德经亦称巨海有八美德,以喻僧伽之德,称为大海八德。中阿含卷八阿修罗经亦举出大海之八未曾有法,其内容亦与上述所举大致相同。[南本涅槃经卷三十、新华严经卷三十九、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大般涅槃集解卷六十二]
大海八不思议 [佛学大词典]
指大海所具有八种不可思议之性质;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即以此八种不可思议比喻涅槃之特性,即:(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之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证,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中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至深。(二)深难得底,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理智圆融,妙不决定,一切二乘、菩萨皆莫测其所至;如经中或说我、无我,或说常、无常,或说净、不净,或说空、不空,乃至或说五阴即是佛性之类,于如是等法,说无穷尽,犹如大海之深,难得其底。(三)同一碱味,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虽有四教之异,莫不为令众生同得实相之理;如经中所说一切众生同有佛性,同一解脱,同一因果,乃至一切同得常乐我净之类,犹如大海虽纳百川,而同一碱味。(四)潮不过限,谓如来说涅槃之时,制诸禁戒,令诸弟子如法受持,不得踰越;如经中所说制诸比丘不得受畜八不净物之类,犹如海潮,朝夕往来,不过其限。(五)种种宝藏,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为世珍宝,可尊可贵,凡众生窘于法财者,令其修习,得免逼迫之苦,而成就出世饶益之乐;如经中所说之四念处、四正勤乃至如来功德智慧之类,无所不具,犹如大海,种种诸宝皆悉含藏。 (六)大身众生居住,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甚深无量,一切佛及菩萨莫不依此而住;如经中所说,佛菩萨有大智慧、大神通乃至大慈悲之类,无非圣法之所含摄,犹如大海,一切鲲鲸大身之类,咸依之而居。(七)不宿死尸,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专为扶持戒律而谈常住,不令众生起断灭之见,于末法中,生清净正信之心,远离一切邪恶之人;如经中所说,阐提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或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事,皆为死尸,涅槃经远离如是等事,犹如大海之不宿死尸。(八)万流大雨不增不减,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广谈佛性,盛演圆常,平等清净,不生不灭,众生诸佛同一觉源,曾无有异;犹如万流大雨之归大海,而海水亦不增不减。
大秦寺 [佛学大词典]
乃唐代之景教寺院。又称波斯寺、景寺。唐贞观九年(635),基督教之分支─景教之聂士托里(Nestorians)遣阿罗本(Olopon)持经像至我国传道。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下诏于长安义宁坊建大秦寺。其后诸帝亦于各州兴建景教寺院。初时,误以为该教布教中心为波斯,故称波斯寺;后知其根源地为大秦(罗马帝国),故于玄宗天宝四年(745)改称大秦寺。建中二年(781),德宗于长安大秦寺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其上记载景教于我国之传播情形。德宗贞元初年,波斯僧景净至长安,住于大秦寺,并与般若三藏于寺内译出六波罗蜜经。武宗破佛,大秦寺亦遭其厄,后改建为崇圣佛寺。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于西安大秦寺寺迹掘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此系研究唐代景教史实之唯一资料。[唐会要卷四十九大秦寺条、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般若三藏传、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参阅‘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838)
大秦国 [佛学大词典]
位于亚洲西端、地中海东岸之古国。相当于古罗马帝国及小亚细亚一带。又称海西国、犁鞬国。自古即与我国有交通往来,当时有‘世界极西’之称。其地所产之金银奇宝,如火浣布等皆是闻名珍品。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大五○·三三一上):‘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大秦锦褥铺之。’据旧唐书列传第一四八、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释迦方志卷下波剌斯国条等所载,大秦又称拂菻,即东罗马帝国,位于波斯之西北。东罗马帝国于君士坦丁堡建都后逐渐强盛,兼并小亚细亚及叙利亚等地,并与东方诸国交通往来,我国隋唐时称其为拂菻。另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之记载,则大秦乃指叙利亚。唐初,基督教中之一派景教传入我国,而称大秦景教,并建有大秦寺。此外,大秦之名,屡见于佛典中,如那先比丘经卷下(大三二·七○二上):‘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巴Alasanda )。”’又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一二○章(大四九·一一中):‘将有三恶王,大秦在于前,拨罗在于后,安息在中央。’另如菩萨善戒经卷二菩萨地不可思议品、巴利文大史(巴Maha^vam!sa xxix )等所载,‘大秦’一词,均指古代安息国东北方之叟那(巴Yona ),亦即大夏。宋代之后,则‘大秦’一称,又每与波斯混同。至近代,以白鸟库吉等为代表之日本学者则主张,大秦系指昔时隶属于罗马之埃及。[佛祖统纪卷三十二、卷三十九注、大宋僧史略卷下、后汉书卷七十八大秦国条、唐会要卷四十九、唐书西域列传第一四六、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第六十]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佛学大词典]
唐代基督教分支景教之碑刻。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明天启三年(1623)在陕西盩厔县(东距西安约七十公里)出土,现藏于西安。高二点三六公尺,宽零点八六公尺,厚零点二五公尺。上刻十字架,碑额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碑文为景教教士景净撰,吕秀严书,计一七八○字,概述大秦景教于唐贞观九年(635)由波斯传入中国后之活动与基督教教义。碑底及两侧有古叙利亚文教士题名。此碑为研究基督教在中国传布与古代中西交通之珍贵资料。明天启五年译成拉丁文,后又译成多种外文流传于世。(参阅‘大秦寺’837)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