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 [佛学大词典]

即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各有三世,而成九世,此九世容融而成一世,合之共为十世。华严经问答卷上就一人之相续而说十世,如过去为畜生,现在为人,未来作佛。其中,过去世之三世:(一)过去之过去,自当体是畜生。(二)过去之现在,即其畜生是现在之人。(三)过去之未来,即其畜生是未来佛。现在世之三世:(一)现在之过去,即现在人是过去之畜生。(二)现在之现在,即是人自为当时之人。(三)现在之未来,即现在人是未来佛。未来世之三世:(一)未来之未来,即其未来佛自为当时之佛。(二) 未来之现在,即其佛是现在之人。(三)未来之过去,即其佛是过去之畜生。如此九世法即是一念,故为第十世。总计之,共有十世。[旧华严经卷三十七、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下](参阅‘三世’536)

上一篇
十王经
下一篇
十世界
十王经 [佛学大词典]
为我国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混合而产生之经典,乃冥府信仰与地藏信仰之结合。系描述人于死后之世界,将因生前之罪业受十王制裁之事。有各种异本,例如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生七往生净土经、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等。本经中之十王信仰与七七忌、百日忌、一周忌、三周忌等追福法会并行流传。(参阅‘十王’406 、‘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2321)
十王华报 [佛学大词典]
十地菩萨自行化他,成大功德,感报作阎浮提王乃至摩醯首罗天王等十大天王,化导众生。此十王之报,对十地菩萨之果而言,谓之华报,故称十王华报。(参阅‘十地寄报’425‘华报’5233)
十王 [佛学大词典]
在冥府裁断亡者罪业之十判官。又作十殿阎王。依预修十王生七经载,人死后趣冥途时,初七日过秦广王,二七日过初江王,三七日过宋帝王,四七日过五官王,五七日过阎罗王,六七日过变成王,七七日过太山王,百日过平等王,一周年过都市王,三周年过五道转轮王,如斯次第受十王裁断。十王之信仰起于唐末五代顷,有关十王说之起源,释门正统卷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三皆以唐代道明为十王之始唱者。有谓十王中除阎罗王外,其余九王皆为中、日佛道二教界之传说,并非印度所传。然其他另有多种异说。 描绘十王之画,释门正统卷四谓始于唐代张果老,其后敦煌、朝鲜、日本等地亦相次图绘,遗品不少。斯坦因自敦煌千佛洞发现之地藏十王图有两种,系宋代之作品。[灌顶经卷十二药师琉璃光经、净度三昧经、佛祖统纪卷四十五、释氏六帖卷十六](参阅‘阎罗十殿’6339)
十世界 [佛学大词典]
(一)为旧华严经卷五十六所揭示,别存于三千界外,初地以上菩萨境界之十种世界。又作十重世界。即:(一)世界性,同类之义。(二)世界海,色类多、深广之义。(三)世界轮,齐用之义。(四)世界圆满,具德之义。(五)世界分别,不杂之义。(六)世界旋,正旋之义。(七)世界转,侧转之义。(八)世界莲华,敷发之义。(九)世界须弥,胜妙之义。(十)世界相,形貌之义。[华严经搜玄记卷一下] (二)出自新华严经卷七十五,指华藏世界海中十方无量诸世界种所摄之世界,与(一)不同,非十种各别之世界,而系一世界所知之相状。[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疏卷五十九]
十世隔法异成门 [佛学大词典]
为华严宗十玄门之一。此门乃就时间而言,表示时间之圆融无碍,彰显诸法皆为缘起一体,以破众生执时间有迁流相不能于一念具足之疑。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含过、现、未三际,共为九世,九世诸法不出当前一念,前九世为别,一念为总,总别相合,故称十世;十世区分,不相杂乱,称为隔法;十世隔法相即相入,不失前后长短等差别相,称为异成。时间本无始终,三世相因互摄,故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入时出时、入世出世,相融无碍,乃佛海印定中所表现之无碍相之一。又如智者大师于阅法华经时,入于法华三昧,于一念顷神游灵山,参与千年前释迦开讲之法华盛会,闻佛说法,同时又与千年后之慧思禅师对语,传为千古佳话。[华严经不思议法品、离世间品、普贤行品、华严五教章卷四、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参阅‘十玄门’416)
十仙 [佛学大词典]
又作十仙。(一)出自涅槃经。指十位婆罗门,即:阇提首那、婆私吒、先尼、迦叶、富那、清净、犊子、纳衣、弘广、须跋陀。彼等皆先与佛论议,终受佛教化,证阿罗汉果。[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九憍陈如品、南本涅槃经卷三十五](二)十种仙人。(参阅‘十行仙’430)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