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依 [佛学大词典]

(1617~1683)明末曹洞宗僧。福建莆田人,俗姓吴。号南庵。世称南庵大依禅师。年十二出家,首参谒竹林豫,一日见首座开示邻僧,豁然得悟,乃北游下相(江苏),结茅于白鹿湖畔。偶泛舟湖中,闻十顷花香,始卸除平日之执着。复参谒嵩乳道密,并嗣其法。后受道密之嘱托,出住六处道场,晚年归养于淮(江苏)之湖心寺。清康熙二十二年八月示寂,世寿六十七。传法门人共三十七人。有语录、诗文百余卷传世。[五灯全书卷一一六、佛祖道影卷三]

上一篇
大事
下一篇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大事 [佛学大词典]
梵名Maha^vastu ,乃Maha^vastu-avada^na 之略。凡三篇。系以梵文写就,记述佛陀生平事迹之传记。所谓 Maha^vastu,意译作大事,即指佛陀之出世;avada^na,即传记、故事之意。全书计分三篇:第一篇记述释尊之前生,第二篇鈙述上生兜率至树下成道之事迹,第三篇为初转法轮与诸大弟子等之本生。本书现无汉译,亦无西藏译本。部分学者以本书与佛本行集经为同类书之异本,然此二书内容差异甚大,故不可混同。大抵而言,本书之编辑,杂乱而不统一,每每糅入多数之本生、譬喻故事,及十地、观世等经,致使全书鈙述中断。据奥地利学者温特尔尼玆(M. Winternitz)研究,本书约完成于四世纪之后,然其骨架应于二世纪左右已形成。法国学者斯纳尔(E/. Senart)于一八八二年至一八九七年出版其梵文原本。此外,日本学者萩原云来、久野芳隆则进行有关本书之和汉研究。另有平川彰之‘律藏研究’、干潟龙祥之‘本生经类思想史之研究’等,均为研究本书与律藏、本生谭关系之参考书。至于研究其原典者,则有:F. Edgerton: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 and Dictionary, 1953 与H. Gu|nther: Die Sprache desMaha^vastu 1942 等二种著作。[R.Mitra: Sanskrit Buddhist Literature of Nepal; M. Winternitz: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 Bd. Ⅱ; C. Bendall: Catalogue of the Buddhist SanscritManuscripts)
大足石窟 [佛学大词典]
位于四川大足县境。唐代开始凿造,历五代及宋代,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与东北之山区,大小共二十三处;较集中者有宝顶山、北山等十九处。其中,宝顶山位于大足县东北约十五公里,山腰周壁凿出摩崖造像十三处,称为宝顶山摩崖造像。凿建于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创始人为两川地区传播密宗之赵智凤。明、清两代续有开凿。造像多为密宗供养像,亦有禅宗造像,系早期禅、密相结合之重要地区。此外如父母恩重经变、十王与地狱变等之雕刻,则为佛教艺术中国化与深入下层社会之具体表现。窟中亦有道教与儒教造像。北山位于大足县北二公里之处,分南、北两区,依山摩崖雕凿造像二九○窟。称为北山摩崖造像。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割据东川之昌州刺史韦君靖修建永昌寨,并凿造佛像,此后续有辟建,迄五代及宋,均为中小窟龛。另有弥陀、药师佛、禅宗造像及各种石刻经变等,以及道、儒二教之造像。其造像多接近现实生活,富于地方色彩。
大谷光演 [佛学大词典]
(1875~1943)日本真宗大谷派第二十三世之法主。京都人。法号彰如。号愚峰。九岁剃度。明治三十一年(1898)就学于东京。后曾任佛骨奉迎正使,奉派赴暹罗。并曾出任大谷派管长。昭和十八年示寂于东京大森,享年六十九。师亦以擅长俳句(日本之短诗,以十七字为一首)著称。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佛学大词典]
凡十五卷。唐代明佺等撰。又作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大周录、武周录。为东汉至武周有关翻译经论之目录。共收经典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唐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由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七十名高僧奉敕撰集而成,菩提流志、义净等诸师亦皆参与编纂。内容包括:(一)众经目录,即第一卷至第十四卷,属于正篇;此正篇又分为前十二之别录与十三、十四卷之见定入藏流行目。(二)伪经目录,即最后第十五卷。本录系采自新、旧正目与大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等三件而成。旧目指前人所撰之一切经目录、开皇三宝录、内典录等正目;新目指唐初至武周所译之经论,凡错注、疑伪皆校正而后入目。合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然不包括卷十三、十四之见定入藏流行部卷。各卷(第十五卷除外)之末皆列有译者、译时、典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序、真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八、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十]
大和尚山 [佛学大词典]
位于辽东半岛金州平野之东侧。旧称大黑山。隋炀帝于大业十年(614)第三次远征高句丽,在沙卑城(又称卑沙城)破敌;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张亮所攻略之地亦为沙卑城。此沙卑城即在大和尚山上。据全辽志卷四载,金州东十五里有大黑山,山顶有古城址,四面皆绝壁,仅有西门可登,此城即沙卑城。另据方舆全国总说载,大和尚山为风光明媚之地,山腹有响水寺、朝阳寺观音阁、胜水寺、石鼓寺等。[辽史卷三十八、满州旧迹志卷上、满州の史迹(村田治郎)]
大姊 [佛学大词典]
乃对妇女之称呼。于经典中记载系对比丘尼,或出家人对在家女子之尊称。又在日本,使用为女子戒名之称号。相对于男子之大居士、居士。[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四分比丘尼戒本、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