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鬼众 [佛学大词典]

(一)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即:(一)乾闼婆(梵gandharva ),译为香阴,乃不食酒肉,唯以香资阴(阴即身之意),帝释天乐神即是。(二)毗舍阇(梵pis/a^ca ),译为啖精气,乃食人及五谷之精气。(三)鸠槃荼(梵kumbha^n!d!a ),译为瓮形,以其阴似瓮故,即厌魅鬼。(四)薜荔多(梵preta ), 译为饿鬼,以其长劫不闻浆水之名,常为饥所逼。(五)诸龙(梵na^ga ), 龙有四种,即:(1)守天宫殿,持令不落。(2)兴云致雨,利益人间。(3)地龙,决江开渎。(4)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六)富单那(梵pu^tana ),译为臭饿鬼或热病鬼,乃主热之病鬼。(七)夜叉(梵yaks!a ),译为勇健,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天夜叉三种。(八)罗刹(梵ra^ks!asa ),译为速疾鬼,又称可畏,以其暴恶可畏故名。[翻译名义集卷二]  (二)又指天龙等之八部众。[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三](参阅‘八部众’296 )

上一篇
八部般若
下一篇
八部众
八部般若 [佛学大词典]
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甚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一载,八部般若即:(一)大品般若,指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其余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以其卷帙多,故称大品般若。(二)小品般若,指与大品所说之法,大要相同,因对大品,以其卷帙较少,故称小品般若。(三)放光般若,指世尊入于三昧,从足千辐轮相放大光明,上至肉髻及诸毛孔中,皆放光明,遍照十方国土,为诸菩萨而说此经,故称放光般若。(四)光赞般若,光,即光明;赞,即讲说。指佛从舌根出无数光明,照三千界,其光明中,自然而现无数金莲花,其莲花上各有诸佛讲说此经,故称光赞般若。(五)道行般若,指佛说法,令诸众生闻者喜乐,展转相告,于中受学,成就道行,故称道行般若。(六)金刚般若,以金刚之性,至坚至利,能断难断,能碎万物,比喻般若空慧,能断诸众生难断之惑,故称金刚般若。(七)胜天王般若,此经由胜天王发问而说,故称胜天王般若。(八)文殊问般若,此经因文殊师利发问而说,故称文殊问般若。
八众 [佛学大词典]
谓人天之八种有情。即: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梵天众等。[长阿含经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十八、大智度论卷二十五]
八斛食 [佛学大词典]
乃八斛四斗之略称。佛临涅槃时,陶器师纯陀最后以摩竭陀国之粳米八斛四斗供养佛陀,佛即以神力普施于一切会众,使之充足。[北本涅槃经卷十]
八部众 [佛学大词典]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又作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者即:天(梵deva )、龙(梵na^ga )、夜叉(梵yaks!a )、乾闼婆(梵gandharva ,香神或乐神)、阿修罗(梵asura )、迦楼罗(梵garud!a ,金翅鸟)、紧那罗(梵kim!nara ,非人、歌人)、摩侯罗伽(梵mahoraga ,大蟒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我国自古已有造立八部众图像之记载,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揭出‘宋明帝齐文皇文宣造行像八部鬼神记’之目。[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般若经卷六○ ○、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圣庄严陀罗尼经卷上、摄大乘论卷下、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
八备十条 [佛学大词典]
唐朝彦琮所立。彦琮着辩正论,就经典翻译立八备十条。八备者,即:(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胜场,先牢戒足。(三)文诠三藏,义贯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沈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七)要识梵言,不坠彼学。(八)传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即:(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字部,(十)字声。[翻译名义集卷一、义楚六帖卷九]
八胜处 [佛学大词典]
梵语as!t!a^vabhibhv-a^yatana^ni,巴利语at!t!ha abhibha^yatana^ni 。又作八除入、八除处。即观欲界之色处(色与相),制伏之而去除贪心之八阶段。胜处,谓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之所依处。即:(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内心有色想,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为除内心之色想,藉观色处之少分,制之而灭欲贪。(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即观道渐熟,多观外色亦无妨,谛观一死尸乃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进而战胜色处之多分。(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观道渐为胜妙,内心已不存色想,更观色处之少分而制胜。(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即更同样制胜色处之多分。(五)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六)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七)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八)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以上(五)、(六)、(七)、(八)系内心已无色想,更观外色青黄赤白,并制胜之,以对治欲贪。此八者皆以无贪善根为自性,前四者均依初禅与第二禅,后四者均依第四禅,不依第三禅,因三禅天乐多心钝。 又八胜处与八解脱之关系,依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二九·一五一下):‘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若尔八胜处何殊三解脱?前修解脱唯能弃背,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即修解脱于其所缘唯能次第弃背,至舍贪心为止,并未得自在,故更修八胜处,能制所缘,令烦恼终不起,乃是制伏对境得自在。[仁王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五、法界次第卷中之下](参阅‘八解脱’304)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