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略称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唐代佛陀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凡十二章,系佛为文殊师利等十二菩萨说大圆觉之妙理。 关于本经之翻译,见开元释教录卷九(大五五·五六五上):‘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等主张雷同。为禅宗常用经典。近代或疑为汉人撰述。盖本经内容所说,多处与首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相同,而首楞严经自古已被疑为伪经,大乘起信论亦被疑为我国撰述者,故本经亦被推断为唐初时之伪撰。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宗密之圆觉经大疏三卷、惟悫之圆觉经疏三卷、宋孝宗之御注二卷、行霆之类解八卷、智聪之心镜六卷等。[开元释教录略出卷二、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四、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

上一篇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下一篇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十卷。北宋天息灾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叙述有关文殊师利之曼拏罗、图像等仪则,以及印相、护摩等作法。计分二十八品。本经乃自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五所录出者。宋藏遗珍所收之现存祥符录虽有缺损,然从同书卷二十二之总录,及大中祥符法宝录略出中来推论,则可知本经与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一卷及十号经一卷,系同于北宋雍熙三年(986)所译成。据诸仪轨禀承录卷六载,唐代宝思惟所译之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法、唐代义净所译之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相当于本经之成就最上法品,可视为本经之别生经。本经之梵本为 A^rya-man~jus/ri^-mu^la-kalpa(圣文殊师利根本仪轨),共五十五品;藏译本为 H!phags-pa h!jam-dpal-gyi rtsa-bah!irgyud(圣文殊根本怛特罗),共三十六品。本经与梵本、藏译本相比较,所缺内容甚多,其中最重要之梵本第五十三品诸王受记品(梵Ra^ja -vya^karan!a-parivarta ),本经亦缺;此品之内容系以悬记之形式,讲说自释尊以前至波罗王朝初期,印度各地之王统史,为印度佛教史极为珍贵之史料,布顿(藏Bu-ston )、多罗那他(梵Ta^rana^tha )等西藏系统之佛教史家,于著作之中常引用此一资料。[天圣释教总录卷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五、莲门类聚经籍录卷上]
大方广曼殊室利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多罗菩萨仪轨经、观自在菩萨授记经、多罗菩萨仪轨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乃大本文殊经中观音授记经之一部分,共分四品。内容叙述自观音普现色身、授记、右瞳中出现多罗菩萨、讲说功德、陀罗尼等,及观音曼荼罗、护摩、灌顶、供养、大咒、一髻罗刹陀罗尼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佛学大词典]
凡六十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经疏、新华严经疏、清凉疏、华严大疏、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疏叙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系针对当时华严宗僧多违背祖师法藏之教说,故作此书复兴祖师本旨。全书分十门,即:(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其中‘藏教所摄门’,载述菩提流支、鸠摩罗什、昙牟谶、慧远、印法师、刘虬、岌法师、真谛、慧观、惠光、吉藏、法云、智顗、元晓、慧苑等之判教理论,并阐释华严宗之小、始、终、顿、圆等五教判教学说,主张华严经属于圆教。其‘义理分齐门’,则广立门目,论理事无碍等教理。有关本书之撰著年代,依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传载,始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成于贞元三年(787)。另据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八载,则谓建中四年(783)起稿,历时四年乃成。本书之注疏有澄观自着之随疏演义钞九十卷、疏演义钞三十卷,及净源之疏注一二○卷、贤昱之略注经百卷等。[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华严宗章疏并因明录、佛典疏钞目录卷上]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卷(或十二卷)。略称圆觉经大疏。唐代宗密述。今收于卍续藏第十四册。随文解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初揭出‘归命妙色身’等五言十六句之归敬颂,次将圆觉经分为:教起因缘、藏乘分摄、权实对辩、分齐幽深、所被机宜、能诠体性、宗趣通别、修证阶差、叙昔翻传、别解文义等十门,并解说其文义。撰者宗密系由圆觉经而得悟者,故平生特别推重此经。除本疏之外,另有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八卷、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四卷、大方广圆觉经略疏钞十二卷等,以细解其文义;其中,释义钞为本书之注释。其他注书有宋代观复之圆觉钞辨疑误二卷、元代清远之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等。[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增补诸宗章疏录]
大日本佛教全书 [佛学大词典]
日本明治四十四年至大正十一年(1911~1922)间,由南条文雄、高楠顺次郎、大村西崖、望月信亨等人成立之佛书刊行会编印,共收集日本撰述(亦包含若干我国撰述之著作)之经律论注释书、诸宗宗典、史传等九五三部,三三九六卷。内分目录、总记、诸经、华严、法华、台密、真言、悉昙、净土、融通念佛、时宗、戒律、三论、法相、因明、俱舍、起信、禅宗、行事、宗论、补任、系谱、地志、寺志、日记、词藻、杂等二十八部门。版式为菊版之二十五开本,以五号活字二段排印,并以西式装钉,共一五○册,另有目录一册。此系日本撰述佛典大规模刊行之首例。昭和五年(1930)再版。
大日本佛教会 [佛学大词典]
为联络协调日本佛教各宗派,以审议处办共通事项为目的,而成立于一九三八年之财团法人佛教联合会,二年后改为今名。设有理事十人、监事二人,各宗派各选一人为评议员,任期均为两年。会址位于东京都。由常务理事总理本会事务。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