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仓 [佛学大词典]

藏语之音译,意为僧院。即西藏佛教僧众学习经典之学校。各寺院拥有之扎仓数目不同,如色拉寺有三个,哲蚌寺有四个,拉卜楞寺有六个。按学经性质不同,分为:居巴扎仓(密宗)、参尼扎仓(宗教哲学)、丁科扎仓(天文历算)、曼巴扎仓(医学)。扎仓由堪布主持,下设翁则、格贵、吉索等执事僧,组织扎仓会议,管理本扎仓之学经、财产及经济事务。

上一篇
扎巴僧格
下一篇
扎厦
扎巴僧格 [佛学大词典]
(1283~1349)西藏佛教迦尔居派噶玛迦尔居红帽系始祖。西藏盆波地方夏家族旺古支族人。初学迦尔居派密法,修拙火定。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始,先后于粗朴寺、桑浦寺修学显密教法,其后修建乃囊寺。弟子中以亚德班钦(1299~1378)较著名。
手足指缦网相 [佛学大词典]
梵语ja^la^vanaddha-hasta-pa^da。又作指网缦相、俱有网鞔相、手足网缦相、手足指鞔相。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手足于各指间有网缦,类似雁王之蹼,其色金黄。盖佛于因位时常修四摄法,摄取众生,故感得此妙相,恰如水鸟捕取小鱼,在水陆出没自在而无碍,表示佛常入三界流转之爱河,摄取五道众生,使离烦恼恶业之浪,而至无为之彼岸。[大般若经卷三八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参阅‘三十二相’507)
手印 [佛学大词典]
手指所结之印契。印,梵语 mudra^,巴利语mudda^,音译母陀罗,乃记号之意;又作印契、印相、密印等,为教义规范之表记,如一法印、三法印。密教四种曼荼罗谓‘四智印’,即:大智印(指佛、菩萨之形像)、三摩耶智印(表佛、菩萨所持之物或手势之形像)、法智印(表佛、菩萨德行之文字)、羯磨智印(表佛、菩萨自利利他之智用)。此即将佛、菩萨证悟之境界以具体之器物或手势表达。印有‘有相’、‘无相’两种区别。有相印即以色彩、形状、姿态表示之;无相印不以色彩、形状、姿态表示,而在于体会真意,举凡一投足一举手等一切动作皆是。手印之种类甚多,大日经密印品即谓,十二合掌与六种拳为基本之手印。(六拳即金刚拳、莲华拳、内缚拳、外缚拳、如来拳、忿怒拳。)由于修行者结手印即能感受佛、菩萨之力量而与之成为一体,故结印、解印,必要拜师亲授,敬谨慎重。结手印之二手(日月掌、二羽)及十指各有其不同之含义。左右手分别表示止、观,定、慧,权、实,慈、悲等,小指次第至大指则表示色、受、想、行、识或地、水、火、风、空。代表佛手印者,乃金刚界大日智拳印;胎藏界则以大日法界定印、弥陀力端定印表示五智、五佛之五股印;其他另有施无畏印、与愿印、触地印等。观音莲花、文殊利剑以及焰摩法王之人头杖等均为契印。此外,初入密教者必先学习十八道契印。(参阅‘印相’2231)
扎厦 [佛学大词典]
为西藏佛教格鲁派寺院中最基层之单位,隶属于密村之下,意指僧徒宿舍。于每一扎厦内,或亲族同居,或师弟共处,人数自三、四人至七、八人不等,由扎厦格干监督指导僧徒之学问、戒律,及其他一切事务。
扎玛茹 [佛学大词典]
藏语之音译,意为手鼓。系西藏佛教修持时常用之法器。以手握中间凹处摇摆出声。有木质与象牙二种。为密宗修法时所必需之法器,与藏铃、金刚杵,为修密法之三法器。
支分 [佛学大词典]
(一)如手足等之四肢五体,称为支分。大日经卷一(大一八·四上):‘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现如来之身。’(二)密教修法灌顶时所需之支具、印明等,称为支分。护摩所需之乳木、香、药等称为护摩支分;又印明结诵之误谬缺漏,称为阙支分。另如大日经疏卷三为说明入曼荼罗之支分,而举出阿阇梨支分、弟子支分等之名称,故支分一词所用之范围极广。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