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迦宁保 [佛学大词典]

(1092~1158)西藏名Kun-dgah! sn~in%-po 。全称 Sa-skya-pa Kun-dgah! sn~in%-po。简称 Sa-chen。又作贡噶宁波。意译庆喜藏。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二世,系萨迦派祖师衮曲爵保(藏Dkon-mchogrgyal-po )之子。幼有神童之誉,通晓诸学,从圣父受大悲空智金刚灌顶。十一岁时依圣母指示,随巴利翻译官巴利罗窄婆(藏Ba-ri lo-tsa^-ba )学习诸教。又从达磨新浦(藏Darma-sn~in%-po )等诸学僧习俱舍、中论、因明及秘密真言法。亦随翻译官玛罗窄婆(藏Mallo-tsa^-ba )研习胜乐法、空行法、成就法、作法集等,而成为其继承者。并从喇嘛僧苦难卡不巴(藏Gnam-khah!u-pa )习得吉祥四面主尊之成就法与秘义。其后就萨迦派主座,宣布教法,化导众生。被尊称为萨钦(萨迦寺大师)。一一五八年入寂,世寿六十七。[蒙古佛教史]

上一篇
太贤
下一篇
孔清觉
太贤 [佛学大词典]
唐代法相宗学僧,朝鲜新罗人。号青丘沙门,亦作大贤。壮岁来唐,依西明寺道证学唯识。著作甚多,撰有古迹记等四十余种,不拘门户,力持平允,为世崇敬。后归国传慈恩之学,时人誉之为海东瑜伽祖。尝于其国景德王十二年(753)在大内诵经祈雨,后不知所终,寂年与世寿均不详。[三国遗事卷四、义天录]
太沧 [佛学大词典]
(1895~1968)江苏东台县人,俗姓张。二十岁出家于江苏如缭县菩提禅院。四年后,受具足戒于镇江名刹金山江天寺,并留寺任职。历任汤乐、衣钵、知客、副寺、监院诸职。民国三十四年(1945),升座为金山寺住持。其间,尝赴扬州天宁寺、安庆迎江佛学院参学。大陆沦陷后,于台湾北投创金山分院,并曾任慈航寺及日月潭玄奘寺住持。于五十七年四月入寂。
太岁 [佛学大词典]
(一)凶神。旧历纪年所用值岁干支之别名。如逢甲子年,甲子即是太岁。习惯上只重视十二地支,故太岁每十二年一循环。(二)值岁之神名。据杜佑所著通典载,北魏道武帝(386~409)时,已立神岁十二(即十二位太岁神)专祀。
孔清觉 [佛学大词典]
(1043~1121)白云宗之创始者。宋代河南登封人。自称孔子后裔。从汝州龙门山宝应寺海慧出家,遍历诸方,止于舒州浮山,宴坐二十年,后至杭州灵隐寺后山白云庵创白云新义,以华严经为根本要典,主张儒释道三家一致,重视忠孝慈善,晨夕持诵礼拜供养,躬耕自活,不沾荤酒。政和六年(1116),着证宗论排斥禅宗,觉海愚禅师诉之于朝,力论其伪,遂坐罪流放恩州(广东)。宣和三年入寂,弟子慧能归遗骨于杭州,建塔于余杭南山之普安寺。著有初学记、三教篇、正行集、十地歌等。[佛祖统纪卷四十六、卷五十四]
孔雀王朝 [佛学大词典]
古印度王朝。自西元前三一七年至前一八○年顷,计历一三七年。西元前三二七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ros)远征印度,其时,摩揭陀国(梵Magadha )之难陀王朝(梵Nanda )称霸北印度恒河平原一带。旃陀罗笈多王(梵Chandragupta )趁机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于摩揭陀国巴连弗城(梵Pa^t!aliputra ),创建孔雀王朝(梵Maurya ),建立印度史上中央集权统一之大帝国。至其孙阿育王时,为该王朝之鼎盛时期,对外,与埃及、希腊诸国建交,对内,则以‘法’为治国之政治理想,并于国内建设各种福利事业。阿育王皈依佛教,在其保护奖励之下,佛教普及全印度,并传播至叟那世界(中央亚细亚之希腊人殖民地)、楞伽国(锡兰岛)、金地国(缅甸)等地。此时佛教教团分裂为上座部(梵Therava^da )与大众部(梵Maha^san%ghika )。阿育王虽厚护佛教,然亦未排斥其他宗教,故耆那教与婆罗门教在其宽容政策下,亦逐渐兴盛发展。前者又分裂成白衣派、空衣派;后者则整备教学,完成作为吠陀圣典补助文献之诸经。阿育王殁后,孔雀王朝亦因而失势。西元前一八○年顷,将军弗沙蜜多罗(梵Pus!yamitra )叛上弑君,印度旋又陷于分裂之状态。
孔雀王杂神咒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又作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大孔雀王杂神咒经、大孔雀王神咒经。东晋帛尸黎蜜多罗重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包括:皈依三宝、发愿文、吉祥比丘之故事、佛说咒贼经、法华神咒经、毗沙门天、罗刹女等所说之咒、大涅槃经咒等。本经与唐代义净所译之佛说大孔雀咒王经三卷内容略同。本经收于高丽大藏经者,译者佚名,收于元、明本者,译者为帛尸黎蜜多罗。[开元释教录卷四、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六]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