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善地法 [佛学大词典]

梵语a-kus/ala-maha^-bhu^mika-dharma。有部心所法之一。指与一切不善心相应而现起之两种心理现象,即:(一)无惭(梵a^hri^kya ),对诸功德及有德者无所崇敬,无所随属。因恭敬所敌对之法,故为诸善士所厌。又或观自己所造之罪而无羞耻心称为无惭。(二)无愧(梵anapatra^pya ),对现在、当来二世之罪果无所怖畏。又观他人所造之罪而无羞耻心,称为无愧。此二法恒与一切不善心周遍而俱起,故称大不善,其所依地之心王称为大不善地;又此二法为此地之所有,故称为大不善地法。[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俱舍论卷四、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二](参阅‘惭愧’5810)

上一篇
大己
下一篇
大中祥符法宝录
大己 [佛学大词典]
僧众对比自己多五年(五夏)以上戒腊者之尊称。唐代道宣所述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一书列举二十二条对大己比丘应注意之事项,即:(一)须带袈裟纽。(二)不得通肩被袈裟。(三)不得邪脚倚立。(四)不得垂手立。(五)不得非时喧笑。(六)立时如‘事师法’所规定者。事师法为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中所列举之第三大项,内共举出五十一条事师时所应注意之条文。(七)若有教诫,当须设礼。(八)须作谦卑心。(九)不得抓疮。 (十)不得于其前洟唾。(十一)不得于其前嚼杨枝。(十二)未唤坐,不得辄坐。(十三)不得共同床坐。 (十四)不得坐大己五夏人常坐卧处床。(十五)须知五夏以上即阇梨位,十夏以上是和尚位。(十六)尊人唤坐,须合掌曲躬,然后乃坐。(十七)坐时不得无礼自恣,倚靠器物。(十八)若有所言语,须谦下,不得取上分。(十九)不得张口呵欠,当以手遮之。(廿)不得以手捋面。(廿一)不得大嘘气作声。(廿二)坐当须端身定住。[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尊敬乖式]
大小品对比要抄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东晋僧支道林(314~366)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原书已佚,仅余序文,收于出三藏记集卷八。旨在比较大品般若经与小品般若经内容之异同,以探究般若经之本质。当时尚无鸠摩罗什之般若、中观等经典之传译,故支道林所论之大品、小品,恐系指无罗叉所译之放光般若经,及支娄迦谶所译之道行般若经。
大小二化身 [佛学大词典]
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载,化身有大小二种:(一)大化身,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相好之身,或现微尘数相好之身,满虚空中,称为大化身。(二)小化身,佛被小乘及人天等机,或现三十二相一丈六尺之身,称为小化身。
大中祥符法宝录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十二卷。又称皇宋大中祥符法宝录、祥符录、祥符法宝录。乃北宋杨亿等奉敕编。系录出北宋初至大中祥符四年(1011)期间之译经书目,总录大小乘经律论二二二部,四一三卷。现行本今佚卷一、二、五、九、十九、二十一、二十二等七卷,残缺卷六、十两卷。本录夙佚,不可得见,但近前在山西赵城广胜寺之金藏中发现其残本,影印刊行于宋藏遗珍下集。我国支那内学院曾自金藏本抄出,复依天圣释教总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高丽藏目录等资料补足缺脱部分,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刊行,题曰‘大中祥符法宝录略出’。[佛祖统纪卷四十四、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十、参天台五台山记卷八]
大元帅明王 [佛学大词典]
梵名A^t!avaka 。音译阿吒婆拘、阿吒薄俱。十六药叉大将之一。又作太元帅明王、鬼神大将、旷野神。为消除恶兽及水火刀兵等障难,镇护国土与众生之神。其形像,身呈黑青色,四面八臂,左、右及顶上等三面各具三眼,八臂之中,左右之第三手作供养印,其余六手分执轮、槊、索、跋折罗、棒、刀。日僧常晓于唐代至我国,从花林寺元昭受法后返日本弘传,为镇护国家之秘法,称大元帅法,颇为日本台密家所重。又殑伽河之北那逻延天祠之东三十余里有窣堵波,相传即佛降伏大元帅明王之遗址。[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卷上、卷中、大唐西域记卷七]
大内青峦 [佛学大词典]
(1845~1918)日本佛教学者。仙台人。明治初年任本愿寺法主侍讲。平生致力于社会事业之兴办,竭力提升日本文化。晚年出任东洋大学校长。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