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夜叉 [佛学大词典]

夜叉,梵语yaks!a。乃八部众之第三类。与罗刹同为毗沙门天王之眷属。又作八大药叉、夜叉八大将、八大天王、毗沙门八兄弟。即:(一)摩尼跋陀罗(梵Man!ibhadra ), 即宝贤。(二)布噜那跋陀罗(梵Pu^rn!abhadra ),即满贤。(三)半只迦(梵Pa^n~cika ),即密主、密身。(四)娑多祁哩(梵S/atagiri ),即威神、众德。(五)醯摩缚多(梵Himavanta ),住雪山者,即应念。(六)毗洒迦(梵Vis/akha),即大满、持法。(七)阿吒 迦(梵A^t!avaka ),即无比力、无比身。(八)半遮罗(梵Pan~cala),即密严。[摄大仪轨卷二、大日经疏卷五]

上一篇
八大自在我
下一篇
八大明王
八大自在我 [佛学大词典]
即涅槃所含常、乐、我、净四德中,‘我’乃自在无碍之义,大我即如来法身,具足八种大自在,故称八大自在我。又作八自在、八变化、八神变。即:(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无得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然诸经所说略异。据法界次第初门卷下所载:(一)能小,指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为极小微尘。(二) 能大,指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满于极大虚空。(三)能轻,指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极轻之鸿毛。(四)能自在,指以变化力使大小、长短等转化自在。(五)能有主,指以变化力自化为大人、小人,而心无高下,降伏一切,摄受一切。(六)能远至,指以变化力能到远处;凡有四种,即:(1)飞行远至。(2)此没彼出。(3)移远而近,不往而到。(4)于一念遍至十方。(七)能动,指以变化力使大地为六种震动或十八种震动。(八)随意,指以变化力而能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山壁直过,履水火,蹈虚空,转四大,使地作水,使石作金等,皆得如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一]
八大山人 [佛学大词典]
(1626~1705)明末江西人。以书画著称于世,为我国绘画史上‘明末四僧’(或‘清初四僧’)之一。系明宗室朱权后裔。本名朱耷,字雪个,号驴、个山驴、传綮、拾得、雪衲、人屋等。八岁即能作诗,性情孤介颖异,善诙谐,工书法、篆刻;尤精绘事,所作山水花鸟,世人誉为神品。年二十,明思宗殉国,山人悲愤自苦,栖隐穷山深谷数年,以郁积过甚,遂得颠狂之疾。后乃弃家为僧,时约二十三岁,并佯装喑哑。年二十八,开讲佛经,从学者常达百余人。三十六岁时,为‘觅一个自在场头’而蓄发,转僧为道。山人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之自号八大山人。又营治青云谱道馆,时与僧友相往来,如澹雪、石涛皆为至友;然其作品仍署以僧名,且以释门画家贯休、齐己自居。六十二岁时,离青云谱,筑‘寤歌草堂’于南昌。晚年与石涛投赠诗画,过从甚密。康熙四十四年卒,享年八十岁。[碑传集卷一二六、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八]
八大人觉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以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佛弟子须观察体会八大人觉,以作自觉、觉他之修行。本经之八大人觉系指觉世间无常、觉多欲、觉心不足、觉懈怠、觉愚痴、觉贫怨、觉欲过患、觉生死。八大人觉在阿含经典、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广有论说,其顺序、名称虽异,然旨趣则同。明代智旭曾为作‘八大人觉经略解’[八大人觉之原始研究(增永灵凤)](参阅‘八大人觉’270)
八大明王 [佛学大词典]
据大妙金刚经所载,八大明王系指八大菩萨所示现之八大金刚明王,即:降三世、大威德、大笑、大轮、马头、无能胜、不动、步掷。八大菩萨则依次为:金刚手、妙吉祥、虚空藏、慈氏、观自在、地藏、除盖障、普贤。或谓加入秽积金刚,除去不动明王,称八大明王,以之为不动之眷属。或谓不动、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五大明王,加秽积(乌刍沙摩)、无能胜、马头而为八大明王。
八大金刚童子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不动明王之使者。又作八大童子。即:慧光、慧喜、阿耨达、指德、乌俱婆哦、清净、矜羯罗、制吒迦。[圣无动尊八大童子秘要法](二)指随侍文殊菩萨之八大童子。即光网、地慧幢、无垢光、不思议慧、请召、髻设尼、救护慧、邬波髻设尼。[胎曼大钞卷四](三)指日本修验道最为尊崇之八大金刚童子。其名称有种种异说,一般以下述为代表:除魔、后世、慈悲、恶除、剑光、香精、检增、虚空。以上八大童子之本地,依序为:释迦、师子音、云自在、阿弥陀、帝相、栴檀香、阿■、虚空住等八佛。[灵异相承慧印仪轨]
八大城 [佛学大词典]
指古印度之八座都城。即舍卫、沙只、瞻波、波罗奈、拘睒弥、毗舍离、王舍、迦毗罗卫等。[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