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观 [佛学大词典]

观五大之法,即:(一)观地,作白色观。(二)观水,作绿色观。(三)观火,作黄赤色观。(四)观风,作黑色观。(五)观空,作青色观。[守护国经卷二]

上一篇
五大愿
下一篇
五大观门
五大愿 [佛学大词典]
指密教中之五种大誓愿。即:(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福智无边誓愿集, (三)法门无边誓愿学,(四)如来无边誓愿事,(五)无上菩提誓愿成。此乃大日如来之本愿,又为诸佛菩萨之总愿。可配于阿■、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大日等五佛。五大愿约当于显教之四弘誓愿。[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无畏三藏禅要、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卷下](参阅‘四弘誓愿’1677)
五大龙王 [佛学大词典]
又作五类龙王。即:(一)善住龙王(梵Susam!sthita -na^ga-ra^ja^ ),(二)难陀婆难陀龙王(梵Nandopananda -na^ga-ra^ja^ ),(三)阿耨达龙王(梵Anavatapta -na^ga-ra^ja^ ),(四)婆楼那龙王(梵Varun!a -na^ga-ra^ja^ ),(五)摩那苏婆帝龙王(梵Manasvi^ -na^ga-ra^ja^ )。此五大龙王依次为一切象龙、蛇龙、马龙、鱼龙及虾□龙之主,归依佛之威神力,行大乘之法,精进修行,约率眷属,不于众生作种种娆害。[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八、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九]
五大虚空藏菩萨 [佛学大词典]
又作五大金刚虚空藏。指法界虚空藏、金刚虚空藏、宝光虚空藏、莲华虚空藏、业用虚空藏等五菩萨。又称解脱虚空藏、福智虚空藏、能满虚空藏、施愿虚空藏、无垢虚空藏,或称智慧虚空藏、爱敬虚空藏、官位虚空藏、能满虚空藏、福德虚空藏。即大日、阿■、宝生、弥陀、释迦五佛各住如意宝珠三昧之义,五菩萨即五佛所变现,或就五智三昧而立此五菩萨。其种子依次为徤(vam!)、傆(hu^m!)、痜(tra^h!)、逳(hri^h!)、奥(ah!)等五字,三昧耶形为率堵婆、五钴杵、如意宝、莲华、羯磨。五大虚空藏菩萨之形像,依瑜伽瑜只经金刚吉祥大成就品所载,于一大圆明中更画五圆,中圆画白色之法界虚空藏,左手执钩,右手持宝;前圆(东)画黄色之金刚虚空藏,左手执钩,右手持宝金刚;右圆(南)画青色之宝光虚空藏,左手执钩,右手持三瓣宝,放大光明;后圆(西)画赤色之莲华虚空藏,左手执钩,右手持大红莲华;左圆(北)画黑紫色之业用虚空藏,左手执钩,右手持宝金刚。五尊分别乘师子、象、马、孔雀、迦楼罗鸟。总印之印相为外五钴印,二中指作宝形,并在其余四指之端观想宝形。又以五大虚空藏菩萨为本尊之修法,称为五大虚空藏法,多于祈求增益或天变时修之。[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乳味钞卷十、卷十二]
五大观门 [佛学大词典]
观地、水、火、风、空等五大之法门。
五小部 [佛学大词典]
全称天台五小部。指天台智顗之撰述中,小帙之五部书。为‘三大部’之对称。即:(一)金光明经玄义二卷,略称光明玄。(二)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略称光明疏。(三)观音玄义二卷,略称观音玄、别行玄。(四)观音义疏二卷,略称观音疏、别行疏。 (五)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略称观经疏。前四部皆由灌顶笔录,观经疏则缺笔录者之名,且自古即有真伪之论。又金光明经玄义有广略二本,其中之观行释亦有真伪之论,此即我国天台宗山家、山外二派论争之起因。五小部皆有四明知礼之记,即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六卷、金光明经文句记八卷、观音玄义记四卷、观音义疏记四卷、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三卷。[山家正统学则卷上]
五山十刹 [佛学大词典]
五山与十刹之合称。又作五岳十刹。即我国与日本禅林官寺制度中最高与次高之寺院。(一)我国之五山十刹。五代顷,吴越王钱镠改江南之教寺为禅寺,及南宋迁都江南之后,乃大兴禅寺。宁宗时,由史弥远之奏请,始制定禅院之等级,设置五山十刹。五山即:(一)兴圣万寿禅寺(浙江杭县径山),(二)景福灵隐寺(浙江杭县灵隐山),(三)净慈寺(浙江杭县南屏山),(四)景德寺(浙江鄞县天童山),(五)广利寺(浙江鄞县阿育王山)。十刹指:(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浙江杭县),(二)道场山护圣万寿寺(浙江吴兴),(三)蒋山太平兴国寺(又称灵谷寺,江苏南京),(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江苏吴县),(五)雪窦山资圣寺(浙江鄞县),(六)江心山龙翔寺(又称江心寺,浙江永嘉),(七)雪峰山崇圣寺(福建闽侯),(八)云黄山宝林寺(浙江金华),(九)虎丘山云岩寺(江苏吴县),(十)天台山国清忠寺(浙江临海)。一说五山起于大慧宗杲以后,系当时灵隐寺之僧众集会于直指堂所议定者,非由朝廷所制定。其时,五山享有特殊权威,至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诏建大龙翔集庆寺于金陵,独冠五山,五山之势力乃渐趋衰微。以后教院亦设置五山十刹,而与禅院之五山十刹并称。[护法录觉原禅师遗衣塔铭序、敕修百丈清规卷下大众章游方参请条](二)日本之五山十刹。又称扶桑五山十刹。日本仿我国之制,于镰仓末期设置五山,至室町时代其机构始告整备。十刹之制定较五山为迟,建武元年(1334)成立位次,然未全十刹之数。历应四年(1341)八月足利直义设定五山十刹,其后屡有变迁。至德三年(1386)定南禅寺在五山之上,并于京都、镰仓各别设立五山十刹,遂形成京都与镰仓对立之形势。京都之五山:(一)天龙寺,(二)相国寺,(三)建仁寺,(四)东福寺,(五)万寿寺。十刹:(一)等持寺,(二)临川寺,(三)真如寺,(四)安国寺,(五)宝幢寺,(六)普门院, (七)广觉寺,(八)妙光寺,(九)大德寺,(十)龙翔寺。镰仓之五山:(一)建长寺,(二)圆觉寺,(三)寿福寺,(四)净智寺,(五)净妙寺。十刹:(一)禅兴寺,(二)瑞泉寺,(三)东胜寺,(四)万寿寺,(五)东渐寺,(六)万福寺,(七)太庆寺,(八)兴圣寺,(九)法泉寺,(十)长乐寺。[扶桑五山记、镰仓五山记、日本禅宗史要]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