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尘点劫 [佛学大词典]

为法华经化城喻品所举大通智胜佛灭度以来久远之劫量。彼佛灭度以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梵pr!thivi^ -dha^tu )悉磨为墨(梵mas!i ),每经一个大千世界乃下一点,至诸墨俱尽,而所经之国土皆碎为微尘(梵parama^n!u -rajas ),以其一尘为一劫,乃显大通智胜佛灭度以来久远之劫量。法华经如来寿量品言释尊成佛久远以来,而另立五百尘点劫,或五百亿尘点劫之说。[大智度论卷三十二、法华经玄赞卷九](参阅‘尘点劫’5765)

上一篇
三千院
下一篇
三千诸法
三千院 [佛学大词典]
为日本天台宗门迹。位于京都市左京区大原。日本延历年间(782~806),最澄在比睿山东塔建三千院圆融房,后迁至东阪本尾井里,成为门迹寺。应仁之乱后移至现址。本堂之往生极乐院为源信创建当时之遗构,阿弥陀堂建筑为舟底形之天井,残留有彩画,本尊阿弥陀三尊之胁士乃最古之藤原佛。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佛学大词典]
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坐作进退有威德仪则,称为威仪。比丘所应持守之二百五十戒,配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戒,循转三世(一说三聚净戒),即成三千威仪。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三毒及等分等四种烦恼,共成八万四千。诸经举其大数,但称八万细行;净心诫观法以小乘、大乘之不同着眼,而谓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又八宗纲要卷上谓僧戒与尼戒不同,僧有二百五十戒,即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三百四十戒,即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考诸文献,最早采用三千威仪之名目者,或即袭用自我国古代成语,即中庸之‘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法华三大部补注卷十一、大藏法数卷六十八]
三千佛 [佛学大词典]
又称三劫三千佛、三世三千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劫相次出世之三千佛。即庄严劫(过去世)一千佛、贤劫(现在世)一千佛与星宿劫(未来世)一千佛之总称。三千佛之名称备载于三劫三千佛名经。我国夙有信仰三千佛之习,如佛祖统纪卷三十九隋开皇三年条(大四九·三五九下):‘海陵沙门惠盈六时礼三千佛,救民饥苦之厄。’[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佛祖统纪卷三十]
三千诸法 [佛学大词典]
天台宗总赅一切万有诸法之用语。又称三千、三千世间。三千乃为彰显天台圆教诸法本来一多相即、圆融互具、无增无减之见地而设之数,系将华严经之十法界、法华经之十如是、大智度论之三世间等三者相乘之法数。盖一心具有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又界界相具,是为百界;每一法界具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故百界乘十如是,是为千如是;复乘三世间(国土、众生、五阴),是为三千世间。因而有‘一念三千’之说,即于阴妄刹那之一念心中具足三千诸法,故又称心法三千、心造三千。要之,虽数三千,诸法实则无量,故亘百界千如三千世间,其数量终非言语思想所能及,故知三千实为显无数量之数量。此外,另有一色三千、一香三千、一声三千、三千圆具等表示赅摄诸法之词。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四上):‘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法华玄义卷二上、摩诃止观卷五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止观义例随释卷二](参阅‘一念三千’49)
三士教 [佛学大词典]
西藏语 skyes-bu gsum。指上士教、中士教与下士教。又称三士夫道、三丈夫道论。即阿提沙之菩提道灯论,与宗喀巴之菩提道次第论所言之教说。此教法原为阿提沙所倡导,宗喀巴承袭之,惟二人所说略异。前者乃应上中下之根机而言三士教,后者则就一士夫在修行上必经之次第而言。(一)下士教,即所谓人天乘,信后世之实在,观死之无常与恶趣之苦,归依三宝,说业果之理、十善业道。(二)中士教,指二乘教。观苦集灭道四谛、十二缘起理法,说业与烦恼、律仪戒等。(三)上士教,与大乘教相当,说发菩提心、布施等六波罗蜜、四摄事等。格鲁派认为三士教有四种特色:(一)可解除佛教教理中所见之矛盾。(二)可全盘信顺佛典中之教法。(三)易于了解佛陀教法之正义。(四)可避免毁谤正法之罪。[西藏佛教研究、西藏(多田等观)、阿提沙教学の历史的位置(芳村修基,佛教史学二)]
三大 [佛学大词典]
(一)众生一心之本体、相状、作用广大无限,故称体大、相大、用大。系大乘起信论所说。(一)体大,真如平等之法常恒不变,一切法不增不减,遍其体性。(二)相大,真如之相状具足大智慧光明等无量功德。依如来藏之义,功德之相如恒沙无量,故称相大。(三)用大,真如之作用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之因果。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九上):‘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此系起信论就真如缘起所说者。另于小乘教之六因四缘缘起、法相宗之阿赖耶识缘起、华严宗之法界缘起等,亦皆立有‘三大’之说。[大乘起信论疏卷上之上、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大乘起信论别记](二)密宗就宇宙法界之本体、相状、作用之广大无限,亦立三大之说。(一)体大,谓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遍满一切有情、非情。(二)相大,谓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等四曼之相状历然。(三)用大,谓身、语、意等三密之作用于深秘中彼此相应。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