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缚一脱 [佛学大词典]

乃指摩诃止观卷一上所述不同发心之十种众生。即:一为火途道,二为血途道,三为刀途道,四为阿修罗道,五为人道,六为天道,七为魔罗道,八为尼犍道,九为色无色道,十为二乘道。此中,前九者为缚,后一者为脱,缚脱虽异,然同是邪非之发心。摩诃止观卷一上(大四六·四中):‘九种是生死,如蚕自缚。后一是涅槃,如獐独跳,虽得自脱,未具佛法。俱非故双简。前九是世间,不动不出;后一虽出,无大悲,俱非双简也。’

上一篇
九横经
下一篇
九谛
九横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述众生寿命未尽而遭横死之九种原因,此即:不应饭、不量饭、不习饭、不出生、止熟、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不如法行、可避不避。本经与七处三观经(大正藏第二册)之第三十一篇同本。[出三藏记集卷二]
九横 [佛学大词典]
(一)指九种因缘,令人命未尽不应死而死。即:(一)不应饭而饭,不当食而食。(二)不量饭,食不知节制,多食、过足。(三)不习饭,不知时、不知俗、食不习惯之饮食。(四)不出生,食未消化又食。(五)止熟,抑制大小便。(六)不持戒,犯重罪刑法。(七)近恶知识,结交恶人、恶友。(八)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可避不避,遇恶兽、狂犬、醉人、水火等,当避而不避。[九横经、佛医经](二)指九种横死。即:(一)得病无医。(二)王法诛戮。(三)非人夺精气,即耽荒乐而身不慎,为非人(鬼怪)乘隙夺其精气。(四)火焚。(五)水溺。(六)恶兽啖。(七) 堕崖。(八)毒药咒咀,即中毒药或罹咒咀。(九)饥渴所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九轮 [佛学大词典]
日本佛塔建筑用语。又作空轮。乃突出于塔顶上的九层金轮中之相轮。佛寺建筑中,塔之‘平头’上有重重之轮盘形建筑,通常称为相轮、盘盖或承露盘;在日本,于三重五重之塔中,相轮之轮数若固定为九重者,则特称为九轮。九轮最底轮称‘一轮’,往上渐次为二轮至第九轮。古代印度所造塔顶亦置有九轮。此外,作为贵族标帜之伞盖(梵chattra )亦有九轮。(参阅‘承露盘’3254、‘相轮’3911、‘塔’5421)
九谛 [佛学大词典]
指九种真实之理;谛,即真理之意。九者即:(一)无常谛,谓三界诸法之生灭无常。(二)苦谛,指三界有漏之果报逼迫苦恼。(三)空谛,谓诸法之自性本空。(四)无我谛,谓一切法无我,无常一主宰之实我。以上四者为四谛中之苦果所摄。(五)有爱谛,视‘后有’为‘常有’而爱执之,即因‘常见’而感受苦果。(六)无有爱谛,视‘后有’为断灭而爱执之,即依‘断见’而生苦果。以上二者为集谛所摄。(七)彼断方便谛,谓断舍苦、集之方便,即道谛。(八)有余依涅槃谛,谓虽已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之理,然尚存惑业所感之依身。(九)无余依涅槃谛,依身全然灭尽,身心空寂,归于涅槃界。以上二者属灭谛。此九谛为四谛之开衍。[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参阅‘四谛’ 1840)
九斋日 [佛学大词典]
合三长斋日及六斋日而成。即正月、五月、九月之每日及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九种斋日。斋者,持戒不过中食,即过午不食。九斋日为帝释四天王等伺察人间善恶之日,故过午不食,以慎身心。[三藏法数卷三十五、释氏要览卷下、翻译名义集卷七]
九曜 [佛学大词典]
梵语navagraha。指九种照耀之天体。又称九执。乃随逐日时而不相离,具有执持之义,故称九执。系立于梵历之一种历象,分别为日曜(梵A^ditya )、月曜(梵Soma )、火曜(梵An%ga^raka )、水曜(梵Budha)、木曜(梵Vr!haspati )、金曜(梵S/ukra )、土曜(梵S/anais/cara )、罗侯(梵Ra^hu )、计都(梵Ketu )等。日曜即太阳,月曜即太阴,火曜为荧惑星,水曜为辰星,木曜为岁星,金曜为太白星,土曜为镇星,以上七者,称为七曜。罗侯即黄旛星,又称蚀神,逢日月即蚀。计都即彗星,又称豹尾星,为蚀神之尾。新唐书历志第十八载,玄宗开元六年(718),太史监瞿昙悉达受诏,翻译九执历,此为类似回回历及太阳历之一种梵历。九曜若配之以方位,则日曜于丑寅方,月曜于戌亥方,火曜于南方,水曜于北方,木曜于东方,金曜于西方,土曜于中方,罗侯于辰巳(东北)方,计都于未申(西南)方。又于日本‘本地说’中,日为观音(或虚空藏),月为势至(或千手观音),火为宝生佛(或阿噜迦观音),水为微妙庄严身佛(或水面观音),木为药师佛(或马头观音),金为阿弥陀佛(或不空罥索),土为毗卢遮那佛(或十一面观音),罗侯为毗婆尸佛,计都为不空罥索。又古俗有以此九曜配于人之年龄而判吉凶之法。[摩登伽经卷上、广大仪轨卷中、大日经疏卷四、七曜攘灾决]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