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诸天 [佛学大词典]

天台宗寺院供奉之诸神。据南宋行霆所撰‘诸天传’记载,天台宗之伽蓝自古奉列十六天像,后增日、月、娑竭罗龙王、阎摩罗王四天,总为二十天。即:(一)梵天王,统领梵众,主大千世界。(二)帝释天主,居须弥山顶,即忉利天主。(三)毗沙门天王,即多闻天,为北方天王。(四)提头赖吒天王,即持国天,为东方天王。(五)毗留勒叉天王,即增长天,为南方天王。(六)毗留博叉天王,即广目天,为西方天王。(七) 金刚密迹天,此天手执金刚宝杵,识达如来一切秘密事迹。(八)摩醯首罗天,为三界尊极之主。(九)散脂大将,乃鬼子母之次子,能护持正法,消灭诸恶。(十)大辩天,具无碍辩,护世利生,流通佛法。(十一)功德天,能令众生福德成就,常居金幢最胜园。(十二)韦驮天将军,南方天王八将之一臣,外护佛法,统护三洲。(十三)坚固地神,主大地之神。(十四) 菩提树神,守护如来成道处之菩提树。(十五)鬼子母天,为一切鬼之母,与人子息。(十六)摩利支天,常行于日月之前,救护兵戈等难。(十七)日宫天子,此天除冥破暗,成熟万物。 (十八)月宫天子,此天夜发光明,功次于日。(十九)娑竭罗,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之第七龙王,为大权菩萨。(廿)阎摩罗王,为地狱之主。

上一篇
二十亿耳
下一篇
二十难
二十亿耳 [佛学大词典]
梵名S/ron!akot!i^vim!s/a 或 S/rotravim!s/atikot!i^。译作室缕多频设底拘胝。又称亿耳罗汉、闻二百亿。乃中印度伊烂拏钵伐多国长者之子。彼受佛陀教化出家后,居舍卫国独住安静,刻苦精勤,日夜不寝,修习道品。以不能尽除诸漏,乃罢道归家。佛知后召之,问在俗时有何嗜好?答以好弹琴。于是佛对彼云:琴弦若急,则不可得和音爱乐,若琴弦缓,亦无和音爱乐。惟在不急不缓时,始能得其中和。同此,过分精进能扰乱此心之调和,不够精进也易使心懈怠。亿耳聆训之后,遂复其志,心无放逸,修行精勤,遂证阿罗汉果。其后,亿耳游化南印度,寂于恭建那补罗国。师足下毛长二寸,足不踏地,为佛弟子中精进第一。[杂阿含经卷九、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二十种护摩法 [佛学大词典]
乃指扇底迦之四法,布瑟致迦之九法,阿毗遮罗迦之七法,合为二十种护摩法。广之,更有一百一十种火法,秘而不译。[金刚顶经义诀]
二十种随烦恼 [佛学大词典]
小乘俱舍论以一切之烦恼称为随烦恼,或对于六随眠之根本烦恼,而称其余之烦恼为随烦恼;大乘唯识家则谓根本烦恼以外之二十法为随烦恼。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十载,二十种随烦恼即:(一)忿随烦恼,忿,即暴怒之心。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二)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心。(三)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能忏悔,故意隐覆,惟恐人知,恼乱其心。(四)恼随烦恼,恼,即热恼。谓外遇违情之境,热恼于心,不自安隐。(五)嫉随烦恼,嫉,即嫉妒。谓持心不平,常怀嫉妒,恼乱于心。(六)悭随烦恼,悭,即吝惜。谓于一切财法,贪求积蓄,不能惠施,常恐散失,恼乱于心。(七)诳随烦恼,诳,即诡诈不实。谓语言虚诳,巧虑多谋,心不自安,而生恼乱。(八)谄随烦恼,谓谄佞阿谀,心常愧赧,而不自安。(九)害随烦恼,谓衔恨蓄怨,常欲损害于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恼乱其心。(十)憍随烦恼,憍,即矜己骜他。谓心不谦下,常欲胜人,骜彼有德,恼乱其心。(十一)无惭随烦恼,谓屏处为非,不知惭天以自悔改,恼乱其心。(十二)无愧随烦恼,谓阴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恼乱其心。(十三)掉举随烦恼,谓外境纷扰,身心动摇,不能摄伏,因而恼乱。(十四)昏沉随烦恼,谓心神昏闇沉迷,而于诸法无所明了,恼乱其心。(十五)不信随烦恼,谓邪见多疑,于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恼乱。(十六)懈怠随烦恼,谓身心懒惰,于道业不能精进修习,因而恼乱。(十七)放逸随烦恼,谓纵恣自逸,耽着欲境,不知检束,因而恼乱。(十八)失念随烦恼,谓心逐邪妄,遗失正念,遂致沦坠,恼乱其心。(十九)散乱随烦恼,散乱,指心常放逸。谓着诸缘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静,因而恼乱。(廿)不正知随烦恼,谓于法邪解,远离正知,背觉合尘,以妄为真,恼乱其心。
二十难 [佛学大词典]
二十种不易之事。据四十二章经载,二十难即:(一)贫穷布施难,指贫乏而能随力辍己济人为难。(二)豪贵学道难,指人处豪贵,而能厌乐求道为难。(三)判命必死难,指决志判命,或为法舍身,或以死徇节为难。(四)得睹佛经难,指人或生边地,不知出世之法,欲得见闻受持如来正教为难。(五)生值佛世难,指人不结胜因,不修善业,而欲值佛出世为难。(六)忍色离欲难,指人能制伏妄念,舍离欲心为难。(七)见好不求难,指人见彼富贵荣名及可意等物而不乐求为难。(八)有势不临难,指豪势者而能好礼忘势,不凌于他为难。(九)被辱不嗔难,指被他人凌辱,而能安忍不恨为难。(十)触事无心难,指触事遇缘,而心不染着为难。(十一)广学博究难,指人根性迟钝,而欲广其学问,穷究义理为难。(十二)不轻末学难,指人自有学问,而于末学者不生轻慢为难。(十三)除灭我慢难,指人能不生骄傲轻他之心为难。(十四)会善知识难,指人得遇善知识,劝奖诱掖,令得开解为难。(十五)见性学道难,指人能返妄归真,见性学道为难。(十六)对境不动难,指能持心寂静,不为外物所转为难。(十七)善解方便难,指人常怀慈爱,以种种方便饶益众生,为难。(十八)随化度人难,指能随机化导而度脱众生,为难。(十九)心行平等难,指能冤亲平等,心无分别为难。(廿)不说是非难,指能爱护口业,不说他人长短为难。[三藏法数卷四十七]
二三 [佛学大词典]
指六师外道。于日本玄睿之三论大义钞卷一中,载有‘二三邪徒’一语,系指六师外道而言。六师即:富兰那迦叶(梵Pu^ran!a -ka^s/yapa )、末伽梨拘舍梨子(梵Maskari^ -gos/a^li^putra )、删阇耶毗罗胝子(梵San~jayi^ -vairat!i^putra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梵Ajitakes/akambala )、迦罗鸠驮迦旃延(梵Kakuda - ka^tya^yana )、尼乾陀若提子(梵Nirgrantha -jn~a ^tiputra )。[维摩经弟子品、北本涅槃经卷十九](参阅‘六师外道’1282)
二凡 [佛学大词典]
谓三乘行人见谛以前之凡位,分外凡、内凡二种。外凡者,但闻教法而信之者,如小乘三贤、大乘十信位即是。内凡者,正行其法而近于圣位者,如小乘四善根、大乘十住以上之位。[法华玄义卷三]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