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数 [佛学大词典]

系以一阿僧祇为单位,渐次转倍,至不可说不可说等之十种大数。即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表示极大之数,俱舍论谓为五十二数或六十数之极位。十大数之计数法为,阿僧祇乘以阿僧祇,得阿僧祇转;阿僧祇转乘以阿僧祇转,得无量。以下类推。[新华严经卷四十五](参阅‘阿僧祇’3666)

上一篇
十大德
下一篇
十大论师
十大德 [佛学大词典]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于慈悲寺设立僧官十人,命名为十大德,以统筹管理僧众、教团等事。其中,觉朗、保恭、吉藏、法侃、慧因、海藏、智藏、明瞻等大德,皆为出身于南朝陈代之高僧,且与长安大禅定寺、大兴善寺有密切关系。此机构成立不数年即告解散。此外,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及续高僧传卷二阇那崛多传记载,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曾在大兴善寺置‘十大德沙门’,辅助崛多翻译梵文经典。此十位高僧为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续高僧传卷十一、卷十三、卷二十一、释氏稽古略卷三]
十大受 [佛学大词典]
指十种所受之大法,乃胜鬘夫人于佛前所发之十个誓愿。又称十受、十弘誓。胜鬘经十受章(大一二·二一七中):‘尔时胜鬘闻受记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以下即其十大受,第一‘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第二‘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第三‘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第四‘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第五‘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第六‘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第七‘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挂碍心,摄受众生’,第八‘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第九‘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第十‘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 隋朝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上末释十大受之义,称‘大’有五义,即:(一)当体大,(二)得果大,(三)大人所行,(四) 时大,(五)永不失。虚心敬纳,克己奉行,故称为受。 北魏昭法师之胜鬘经疏将第一项拟配誓持,其次四项拟配摄律仪戒,再次四项拟配摄众生戒,第十项拟配摄善法戒,此系十大受与三聚净戒之关系。[大宝积经卷一一九、胜鬘经疏详玄记卷六、胜鬘经义疏私钞卷一、胜鬘师子吼经显宗钞卷上]
十大弟子 [佛学大词典]
指释迦十大弟子。又作释迦十圣、十弟子。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随乐欲各执一法门,皆具众德而各有偏长,故称第一。即:(一)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决诸疑,号称‘智慧第一’。师遍习世间技艺,通晓四吠陀论,又能广解诸论,年十六已能摧伏其他议论。闻佛弟子说佛所说之因缘法,即能了解诸法无我之理。师素晓外典,故归佛后屡能摧伏外道。(二)摩诃目犍连,神足轻举,能飞遍十方,故称‘神通第一’。幼与舍利弗亲交,与之同时出家,随六师外道之一删阇耶修学。后受舍利弗引导归佛。其修行特色为得天眼、天耳、知他心及能知过去未来等神通。为救其母出饿鬼道,乃从佛所教,修盂兰盆供。又提婆达多破僧团时,与舍利弗同至伽耶山使五百徒众复归于佛。(三)摩诃迦叶,行十二头陀,能堪苦行,故称‘头陀第一’。师本娶跋陀罗迦卑梨耶为妻,皆不好五欲,后一起出家。因受佛教化,发正智,以僧伽梨供养佛,着佛所授与之粪扫衣。世尊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而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故事,更为禅家脍炙人口之公案。佛将无上正法付嘱于师,为佛灭后诸比丘之大依止。(四)须菩提,恒好空定,能通达空义,故称‘解空第一’。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佛由仞利天下降阎浮地时,众人皆前去礼佛。师正缝衣,欲往迎时,顿生一念,乃观诸法皆空、不造不作之理,遂解今所归命实为真正之法聚,乃还坐缝衣。(五)富楼那,又作满愿子。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故称‘说法第一’。师说法时,先以辩才使听者欢喜,次以苦楚之言责切其心,终以明慧教诲空无,令闻者解脱,从之证果,至入涅槃,凡度化者九万九千人。(六)摩诃迦旃延(略称迦旃延),能分别深义,敷演道教,故称‘论义第一’。师善演佛略说之法义,助益于弟子对佛法之理解。又热心布教,住于阿般提国,教化无数。(七)阿那律,又作阿尼律陀。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故称‘天眼第一’。师曾于听法中酣睡,佛陀叱责之。阿那律遂立誓不眠,因而失明。其肉眼虽败坏,然以精进修行,遂获天眼。(八)优波离,又作优婆离。奉持戒律,无丝毫触犯,故称‘持律第一’。师原为宫中理发师,与诸王子一同出家。此为佛陀广开门户,平等摄化四姓之第一步。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九)罗侯罗,不坏禁戒,能诵读不懈,故称‘密行第一’。为释尊之子,年十五出家。因未受具足戒,不可与比丘同宿,出房宿于厕。曾与舍利弗行乞,于途中受迫害,以慈心而能忍。又能严守制戒,修道精进,依数息观而得证圣果。于十六阿罗汉中列第十一位。(十)阿难(全名阿难陀),能知时明物,所至无障碍,多闻忆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称‘多闻第一’。为佛之从弟,出家后常随侍佛。世尊之姨母及五百释氏女得以出家,皆由阿难尽力请求之功。自齐梁时代以降,我国崇拜十大弟子之风即已盛行,其形像亦流布于世。敦煌千佛洞壁画第一三八窟,中央作塑造释迦像,其后壁彩画十大弟子立像左右各五尊,并附铭于其侧。画像仪容端严,生气旺溢,被视作宋初之作品。[灌顶经卷八、维摩经卷上弟子品]
十大论师 [佛学大词典]
注释世亲‘唯识三十颂’之十位论师。全称唯识十大论师,又作十论匠。即:(一)护法,梵名Dharmapa^la (音译达磨波罗)。(二)德慧,梵名Gun!amati (音译窭拏末底)。(三)安慧,梵名Sthiramati (音译悉耻罗末底)。(四)亲胜,梵名Bandhus/ri (音译畔徒室利)。(五)欢喜,梵名Nanda (音译难陀)。(六)净月,梵名S/uddhacandra (音译戍陀战达罗)。(七)火辨,梵名Citrabha^na (音译质呾罗婆拏)。(八)胜友,梵名Vises!amitra (音译毗世沙密多罗)。(九)胜子,梵名Jinaputra (音译辰那弗多罗)。(十)智月,梵名Jn~a^nacandra音译若那战达罗)。以上诸论师之立义互有不同,于种子论,难陀等主新熏说,护月(非十大论师)等主本熏说,护法则主本有新熏合生说。又于四分说,火辨与陈那(非十大论师)共立三分说,亲胜、德慧等唱二分说,安慧取一分说,难陀、净月等主二分说。以上二种论点,以护法、安慧二师之说最有力,后来亦分别由玄奘、真谛传至我国。据传成唯识论系合糅十大论师释论之作,主要乃依据护法之说,即明显属护法系之著作。 然诸师释论中,现传者唯存安慧之三十颂释论(梵Trim!s/ika^ -bha^s!ya,梵本、藏译本皆存)。[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
十大愿 [佛学大词典]
十种大愿。又作十愿。(一)指普贤之十大愿。(参阅‘普贤’5000 )(二)初地菩萨所发之十大愿,据菩萨地持经住品载,即:(一)供养愿,常愿以清净心供养诸佛。(二)受持愿,愿受持诸佛之教、行、证法而毋失。(三)转法轮愿,愿劝请一切诸佛转法轮。(四)修行愿,愿以菩萨所修诸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上。(五)成熟愿,愿知一切所化众生之差别,随其所知教化,令生信入三乘道。(六)承事愿,愿知众生所居一切世界之净秽差别。(七)净土愿,愿求诸佛净土,摄取众生。(八)不离愿,愿与一切菩萨同智慧心、功德行。(九)利益愿,愿身口意业益物而不空。(十)正觉愿,愿成无上菩提,以菩提道利益众生。此十愿以真如为体,以初地菩萨见真如故,能成立之。又新华严经明法品亦举十种清净愿,华严经疏卷二十谓十种清净愿与前揭十愿含义相同,惟顺序略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大乘义章卷十四](三)初学菩萨所发二种十愿。此十愿又称十种行愿,出自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上所载之胜义谛品经。第一种十愿为:(一)愿度一切众生。(二)远离一切烦恼。(三)除灭相续习气。(四)于一切佛法无疑惑处。(五)救除众生之一切苦聚。(六)愿救众生离三途八难。(七)归依亲侍一切诸佛。(八)愿学菩萨之一切戒行。(九)升于空中示现毛端无量佛事。(十) 以大法鼓击动一切佛刹,众生闻者随机速入无余涅槃。同文另说修行菩萨应有之十愿,即:(一)愿为众生尽未来劫住于世间。(二)愿我至最后亲侍供养一切诸佛。(三)愿我令一切众生住于普贤菩萨行愿。(四)愿我积集一切戒行功德。(五)愿我普修六波罗蜜。(六)愿我满足菩提戒行。(七)愿我庄严净一切佛刹。(八)愿我生于十方佛刹。(九)愿我深求一切佛法能善自开解。(十)于诸佛刹成等正觉。上述之十愿皆为普善愿。
十山王 [佛学大词典]
谓十山依海而住,高出一切诸余小山,故称十山王。用以比喻十地菩萨之修行,同入如来智海,高出一切二乘诸行。据华严大疏卷四十四列举十山王,而喻之为宝山,即:(一)雪山王(梵Hima^laya -girira^ja ),此山中具诸药草,能治众病,取之无尽;比喻欢喜地菩萨之圣智法药,用之不竭,以破无明,超前之行位。(二)香山王(梵Gandhama^dana -girira^ja ),此山中遍满一切诸香;比喻离垢地菩萨之戒行威仪,功德妙香,遍薰一切。(三)鞞陀梨山王(梵Vaidhari ),鞞陀梨,意为‘种种持’;此山由纯宝所成,持有种种之宝;比喻发光地菩萨,无论禅定、神通、解脱等诸法,皆可贵如宝。(四)神仙山王,此山多神仙居止;比喻焰慧地之菩萨,超出世间,而得大自在。(五)由干陀山王(梵Yugam!dhara ),由乾陀,意为‘持双’;此山由纯宝所成,诸夜叉王皆住其中;比喻难胜地菩萨之如意神通之善巧自在。(六)马耳山王(梵As/vakarn!a )此山由纯宝所成,亦盛产一切诸果;比喻现前地之菩萨,自理体起诸妙用,化导众生,以证声闻之果。(七)尼民陀罗山王(梵Nemindhara ),尼民陀罗,意为‘持边’;此山由纯宝所成,大力龙神皆住其中;比喻远行地菩萨之力方便智慧,化诸众生,使证缘觉果。(八)斫迦罗山王(梵Cakrava^d!a ),斫迦罗,意为‘轮围’;此山由纯宝所成,金刚轮所围,诸自在仙皆住其中;比喻不动地菩萨之无功用道,得心自在,化诸菩萨众。(九)计度末底山王(梵Ketumati),计度末底,意为‘幢慧’;此山由纯宝所成,大威德之阿修罗王皆住其中;比喻善慧地菩萨之善巧摄众生,大力智行。(十)须弥卢山王(梵Sumeru ),须弥卢,意为‘妙高’;此山由纯宝所成,大威德天皆住其中;比喻法云地之菩萨,具足如来之力,成就无畏,以不共法为众宣说,问答无尽。[无量寿经卷下]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