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 [佛学大词典]

(一)地、水、火、风等四大,与色、香、味、触等四微,总称为八法。(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称为地大。如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者,皆归于地。(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如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暖气称为火大。(四)风大,风以转动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称为风大。(五)色微,谓眼所见种种诸色,以其微细,故称色微。(六)香微,谓鼻所嗅种种诸香,以其微细,故称香微。(七)味微,谓舌所尝种种诸味,以其微细,故称味微。(八)触微,谓身体所觉种种诸触,以其微细,故称触微。[圆觉经]  (二)乃指世间八法。即:利、无利、名闻、不名闻、论议、无论议、苦、乐。[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阴持入经](三)指八正道之略称,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阅‘八正道’280)

上一篇
八念
下一篇
八门两益
八念 [佛学大词典]
(一)念,即内心之存忆。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载,佛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心存此八念,则恐怖即除。(一)念佛,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二)念法,法力广大,通达无碍,能灭烦恼,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三) 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证圣果,为世福田,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四)念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能遮诸恶,得安隐处,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五)念舍,舍有二种:(1)施舍,能生大功德。(2)舍烦恼,以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六)念天,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果报清净,利安一切,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为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捷径,如是念念不已,则心不驰散,怖障即除。(八)念死,死有二种:(1)自死,即报尽而死。(2)他缘死,即遇恶缘而死。此二种死,从生以来,常与身俱,无可避处,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上](二)指大人之八念。(参阅‘八大人觉’270)
八定 [佛学大词典]
定,收摄散乱之心而归于凝然不动之状态。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称为八定。即:(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称为初禅天定。(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称为二禅天定。(三)三禅天定,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称为三禅天定。(四)四禅天定,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心不清净,遂生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称为四禅天定。(五)空处天定,空,即虚空。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心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唯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飞鸟出笼,自由自在,称为空处天定。(六)识处天定,识,即心之意。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称为识处天定。(七)无所有处天定,谓离上空处识处,故称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三世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称为无所有处天定。(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谓前识处为有想,无所有处为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定。[俱舍论卷二十八、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
八宗纲要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日本东大寺凝然着。内容记载日本南都六宗(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与平安二宗(天台、真言)之大略。上卷叙述中、日、印三国佛法略史,及俱舍、成实、律等三宗大略,下卷叙述法相、三论、天台、华严、真言等宗之大略。卷末附述禅宗与净土宗。本书体裁系采问答体,所述各宗皆略说宗名,并述该宗所依经典、传承系谱及教义。叙述文字甚简明,在日本,古来即被佛法初学者用为入门书,而盛传于世。其注疏书有潜龙之启蒙录五卷、玄珠之考证二卷、春洞之冠导五卷、义城之私记二卷、觉寿之讲义三卷等。
八门两益 [佛学大词典]
因明用语。印度新因明论师商羯罗主总括因明之正理为八种义门,此八义门又可总别为两种利益。八门又称八义,即: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现量、比量、似现量、似比量。两益又称二悟,即悟他(梵para^rtha )、自悟(梵sva^rtha )。八门中之前四门有启悟他人之作用,后四门有启悟自己之作用。其中,能立、能破可令敌者(问难者)启悟,似能立、似能破可依敌者之指摘而显示能立、能破之非真,此虽可供立者(立论者)自悟,然亦有依之而令他人(问难者及证义者等人)了悟之效用,故总称此四门为悟他门。现量及比量乃立者自己正确了知对境之理事,似现量、似比量则为错误量度对境之事理。虽有真、似之别,然皆仅能自悟而不能用以悟他。[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参阅‘二悟’208、‘因明’2276、‘因明八门’2290)
八思巴 [佛学大词典]
(1239~1280)西藏名Chos-rgyal-h!phags-pa 。又称发思八、发合思巴、八合思巴、拔思发、怕克斯巴。乃西藏喇嘛教学僧,为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出生于萨迦派之一族,十五岁为元世祖忽必烈授戒,并成为宗教顾问。十九岁时以佛教观点批判老子化胡经,论破道士。其后入蒙,忽必烈崇为国师,统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事务,俨然成为中国佛教之主宰者。又受命创制蒙古文字,遂以西藏文字为基础而制定,是即‘八思巴文’,帝赐以‘大宝法王’之号。师曾为太子真金开讲彰所知论二卷(汉译现存)。至元十三年(1276)返藏,兴曲弥法会,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著述凡三十余种,以萨迦五祖集传世。并促进内地与西藏之文化交流,将印刷术、戏剧艺术等传至西藏,将藏族建筑技巧、雕塑艺术等引至内地。盖自八思巴时代以后,元朝始与萨迦派有密切往来。门下之胆巴(波)(藏Dampa ,1230~1303)曾于忽必烈与元成宗治下任官,并致力于佛教之振兴。[佛祖统纪卷四十八、元史列传第八十九]
八指头陀 [佛学大词典]
(1851~1912)湖南湘潭人,俗姓黄。名敬安,字寄禅。为太虚之师。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同治七年(1868)从湘阴法华寺东林和尚出家,于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足戒。后往岐山从恒志禅师参学五年,于岐山下阿育王寺礼佛舍利,自割臂肉,复燃左手两指,自称八指头陀。后承嗣岳麓山笠云之法,行脚十年,遍历各寺。历任南岳上封寺、长沙上林寺、宁波天童寺等住持。时值辛亥革命,教界骚然,遂纠合江苏、浙江有志之士,于上海组织中国佛教总会,以期统一僧界,被推为会长。一九一二年春,请求南京临时政府保护寺产。未久,与成立不久之北京政府发生冲突,愤极而客死法源寺,然亦因而获得国务院对总会章程之承认。师平生颇具诗才,好学不倦,时人以唐代诗人贾岛相比况。诗名扬于海内,与名流王湘绮、杨度等人缔交,所作诗甚多,有八指头陀诗集八卷、嚼梅吟稿一卷等。[八指头陀诗集所附传略]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一刀两段 [佛学大词典]
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七.九○九上):‘虽未得一刀两段,直下坐断报化佛头,然却自有个信入处。’缁门警训卷十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大四八·一○九四下):‘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参阅‘南泉斩猫’ 3742)
一上神通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一回、一度之神通。(二)指最优越殊胜之神通。相对于小乘佛教所说之六神通。指佛神通、大神通、最上神通等。在小乘佛教中,神通表不可思议之神变;在禅宗则表日常行住坐卧之间,悠游自得,不为任何事务所系缚之意。